第236章 继续,不要停
时间进入孟秋,暑热消退,秋高气爽,正是河鱼肥美的时候。
博望苑。
穿过宫苑的昆明渠旁,流水从栈道下潺潺而过,木质栈道之上,正有三人或坐或躺,悠然自得。
准确来说,是居中的大司马大将军在摇椅上躺着,搭在两旁的胳膊还扎着细长的银针。
而他的左右各坐着一个外甥,骠骑将军、太子,二人手里各握着一杆鱼竿。
很明显。
卫青在做针灸,霍去病和刘据在钓鱼。
“近些年你弄出来不少新鲜物件,马具、农具、吃食,于国也好、于民也罢,都是有好处的,传出去无伤大雅。”
“可有些东西……”
浑身气质宛如一名朴素老农的卫青,点了点身下躺椅,“就比方这坐具,坐着确实舒服,要论好处,也有。”
“但你传出去后,得不到赞许,反而会被指责。”
“这你也知道。”
刘据的确知道,近些年从太子宫流传出去的新鲜物件,什么能传、什么不能传,都是有考量的。
马具、农具,乃至包子、饺子、糖葫芦等等,传出去都无妨,百姓家吃着、用着,期间能稍微念起刘据一二。
他都受益无穷,也倍感欣慰。
但包子、饺子能传,凳子却不行,胡凳、胡凳,胡人用的东西,太子宫私下摆弄尚可,传出去就是在自找麻烦……
“坐具如此,九卿何尝不是一样?”卫青喟叹道:“立意好的事情,不一定好做啊。”
“哼!”
左侧的霍去病闷哼一声,冷冽道:“好不好做、能不能做,得做过才知道!”
身旁两人闻言都笑了笑。
卫青颔首道:“去病说的是,想要做,尽管去做就好,真到了要我们出力的那天,开口即可。”
“只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会遇到什么麻烦、准备怎么解决,殿下心里都要有个数。”
刘据点头受教。
跟舅舅、表兄的交谈就是这般直接、简单,事情好不好?好,那就去做。
有没有困难?有,那你先走着,我们在后面兜着。
如是而已……
晌午,两个空军的臭鱼篓子和一个病号没有吃到鱼,只在博望苑享用了一顿野味,随即便打道回府。
回城后,刘据带着写好的章程,去了未央宫。
承明殿内。
皇帝一边看着手上的奏疏,一边绕梁而走。
“任官回避制度想的还行,可这地方监察机构……朕设立一趟,就监察这么点内容?”
“儿臣愚钝。”
“愚钝?朕说,你拿笔记,再加几条,其一……地方大员提拔任用官吏时,不可任人唯亲、擢拔不公。”
“其二,地方大员绝不能阿附豪强、损害政令!”
“其三,即便二千石子弟仗势不法,也当严惩!”
御阶下,皇帝接过墨迹未干的奏疏,搭眼一扫,重新递给太子,“明天早朝时,你提出来让公卿们议议。”
正如刘据预料到的那样,太子宫幕僚想耍点小聪明,可皇帝不仅看出来了,还反将了一军。
对此……
刘据无所谓,他不怕得罪人。
交代了差事,皇帝见太子脚步没动,脸上还欲言又止,挑了挑眉,迈步之余,不悦道:
“有话就说,政务上由不得磨磨唧唧。”
“是,父皇,儿臣认为九卿制度有些瑕疵,当改一改,儿臣这儿有些想法,你看……”
话至此处。
皇帝还没走出几步的身形突然顿住,确实正回头看着刘据,疑声道:“你认为九卿有瑕疵,你还有想法?”
“对!”
刘据满脸写的都是‘你不让我磨磨唧唧,我就直截了当’的表情,郑重点头,“父皇你听不听?”
此刻,皇帝拿一种格外稀奇、古怪的眼神左右打量着太子,心说:‘你个小滑头,居然要动九卿?’
‘莫不是想以权谋私?’
转瞬间,皇帝的念头就往阴暗面奔,不过他并未直接点破,而是试探着问道:“你什么想法?”
刘据没有第一时间答话,而是走上御阶,在御案上取了笔墨纸砚,一旁侍立的宦者令见状连忙帮衬。
不多时。
皇帝就看到太子将太常、宗正等一众九卿的名字写于纸上,又一一铺在地上。
“父皇你先把不能动的挑出来,免得儿臣说了也是白说。”刘据指着地上的纸张道。
瞧见这一幕,皇帝神色微微收敛,在九卿官名与太子的脸上来回扫视,片刻后,用脚把写着‘卫尉’的纸张踢开。
“这个不能动。”
卫尉,是九卿中唯一一个掌握军权的,看来皇帝始终清楚自己权力的根源所在,一出手,就把最关键的挑出。
刘据不是很意外。
若非猜到几分皇帝老爹的心思,他哪会开口前先问上那么一句?
“父皇请看。”
刨除一个卫尉,剩下的几个,刘据照样有很多想法,他指向最左边的一张纸,其上写着:宗正。
“大汉立国初期,诸侯国繁多,权柄甚重,所以设立宗正一职、又以宗室子弟担任,用以管辖诸王。”
“可如今诸侯王势力衰弱,当初用以管辖诸王的宗正,唇亡齿寒下,反而成了他们在朝中的传声筒、代言人!”
“不可不防!”
话音未落,皇帝的脸色已然严肃下来,听到‘代言人’那几个字,眼中更是闪烁寒芒。
酎金夺爵时,宗正就站在诸侯王一方,当年盐铁官营时,也有宗正替诸侯王反对的声音。
刘彻早就心生不满。
他双手负后,冷声道:“朕多次更换宗正人选,但换来换去,他们总会搅合到一块!”
这时,刘据肃容来对,“父皇,宗室子弟担任宗正一职,这是惯例,也是祖制,可谁说祖制就不能改?”
嗯?
皇帝闻言,嘴角忽然翘了翘,“继续说。”
“既然宗室子弟始终会和诸侯王搅合到一块,那便启用外臣担任宗正,并且,也可适当削弱宗正府的权柄。”
说完这个,刘据又指向另一张纸,“少府职能太庞大,宫内、宫外,财政、衣食、营造,少府无一不管。”
“这不好。”
何处不好?
一个臣子权力太大、太多,就是不好!
皇帝听罢,当即点头:“朕知道,所以才让你监管的水衡都尉分割少府,你认为还不够?” “不够!”
刘据正色道:“只要不涉及皇家的财政,要一律移交大农令,无关皇家的营造,也要移交将作大匠。”
“少府管了内帑,就不能再碰外朝,内外纠葛不分,极易惹出事端!”
‘事端’两字就很贴切。
须知,少府下辖的诸多官署、工坊,如尚方、钩盾、织室等皆在未央宫内,皇宫西侧,甚至单独开了一道宫门,用于让平日的工徒出入。
在未央宫这么个地方进进出出,时间一长,能没点事端?
“拿笔记下!”
皇帝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神色凝重的老太监连忙躬身应是。
随后,皇帝又示意刘据继续。
刘据没有客气,指着另一位又道:“太仆权柄太小,要么彻底裁撤,要么就得加权。”
“为何?”
“父皇,公孙贺担任了几十年太仆,父皇难道没有察觉到他在朝堂上很少发表政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帝站的高、望的远,瞭望全局方便,可难免会忽视脚边的异样。
尤其是公孙贺这么个潜邸旧人,皇帝信任他,某种程度上,就会理所当然的忽视他。
公孙贺身为九卿,即便他性子沉默、不善言辞,可几十年来位列朝堂,国事听了几百上千件,却始终不开口?
苏武这等性子,在太子宫议政时,都会提几句建言,公孙贺就那般寡言少语?
“嘶——”
皇帝突然紧皱眉头。
有些窗户纸一捅就破,他转头看向持笔的宦者令,叮嘱道:“着重记下此事,还有,晚间朕设宴,召子叔入宫。”
公孙贺,字子叔。
到了此时,皇帝心中阴暗念头也好、轻视之意也罢,统统消散,他看向自己儿子的目光除了肯定,就是赞许。
“朕皇位坐久了,臣子们都生惧,有些事不敢直言劝谏,即便知道出了问题也不敢提。”
“以后你提,当面提!”
公孙贺一事,往小了说是让亲信寒心,往大了说,就是朝廷政局的失衡!
皇帝庆幸之余,听得兴起,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指着剩下的纸张,连连催促:
“快继续。”
刘据心中腹稿甚多,见老爹如此,犹如伯牙遇子期,他也谈兴大起。
从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农令,说到负责对外沟通事宜的大行令,以及肩负刑律的廷尉。
以上三者,财政、外交、律法,刘据都建议加权!
权从何来?
从少府、宗正、太常中剥离!
并且建议皇帝提高将作大匠的品级,以此来重视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的营造。
刘彻频频点头之际,刘据也说到了自己留到最后,也是最重视的一位公卿——郎中令!
“这个……”
皇帝意识到太子要下狠手,忍不住提醒道:“郎中令不能轻动。”
刘彻现在是既想从儿子口中听到好的建议,又怕儿子的建议确实好,但坏了自己的谋划,只好先道:
“朕要靠着郎中令选拔人才,权柄不能削减。”
“不削!”
刘据拍着手,瞪大眼睛道:“怎么能削?不仅不削,还要加权,加最多的权柄!”
“怎么讲?”皇帝立刻仰着头追问。
一旁记录的宦者令见到这一幕,脸都皱缩到了一块,老太监看着激动莫名、在殿内快步疾走的太子,很想说:
‘祖宗呦,您要不也坐下讲?让陛下抬头看你,大不敬呀!’
老太监心里想什么,父子俩都不知道,反正皇帝没在意,刘据更没在意,他现在正在兴头。
只见大汉太子兴奋道:“郎中令麾下的各类谏议大夫、中大夫、中郎将,都不必管。”
“我认为要加权的地方,就在郎官!”
“只在郎官!”
刘据望向自己老爹,神色难掩睥睨,“郎官是天子储才之地,可每年靠着功勋之臣的荫庇举荐,能得几个人才?”
“规模太小!着实太小!”
“儿臣建议,父皇当重启建元年间的召集贤良文学入京问对,重启后,不再作为特例,而是要设置为永例!”
“每三年或四年一次,初时的大量筛选可假于人手,等到最后的策问,父皇理应亲自出面。”
“参与者的身份也不能再设卡,尤其是……”
说到这儿。
皇帝双眼精光大冒,噌的一下站起身,立时接过话头:“尤其是人选不能再让地方太守举荐?”
“不错!”
刘据刚肯定完,皇帝已经彻底想通,握拳疾走间,脑中急思,快速完善后续想法。
“朕近些年让少府四处散布经义文章,已初见成效,不愁没有生源,但如此选拔的人才,难免弱于武事……”
“郎中令下应当增设一丞,单独管理此类人,不宜再叫做郎官,应该换成…换成……”
“天子门生!”刘据沉声接道。
闻言。
皇帝蓦地转过身,脸上表情顷刻间就生动起来,惊喜道:“好,好一个天子门生!”
“不附权贵,不附豪族,唯附天子,天子门生!”
“好!”
如果说刘据之前关于少府、廷尉的建言,让皇帝重视,此刻那四个字一出,就是让皇帝喜出望外。
多年前,刘彻就开始筹备‘百年大计’,但坦白的讲,对于纸张、印刷术的铺开,会引发什么影响,他有预估。
否则也不会让少府一直推动。
然而。
这份预估是模糊的、朦胧的,直到今天,刘据的‘天子门生’出口,就像击中了皇帝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让他浑身颤栗又舒爽的不行!
“此事重大,我儿得跟朕好好商议一番。”皇帝拉着刘据的手就往御阶上走。
行到御案后,一把夺过宦者令手中的纸笔,皇帝亲自持笔挥墨,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增设郎中令丞,贤良文学入京,永例,不需地方官员举荐,还当有……”
刘据的声音在旁侧适时响起:“策问内容,不应局限于空泛的治国之道,甚至不能只考经义。”
“有道理!”
皇帝立刻附和,笔下挥,嘴里也急道:“选拔寻常官吏,并非选拔治世能臣,经义、律法、术算……”
“对了。”
刘据这时插嘴道:“父皇,既然侧重了律法,经义就不能只考儒家的经典,也当包括法家的。”
皇帝顿了顿,立刻点头:“有道理!”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97678/398797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博望苑。
穿过宫苑的昆明渠旁,流水从栈道下潺潺而过,木质栈道之上,正有三人或坐或躺,悠然自得。
准确来说,是居中的大司马大将军在摇椅上躺着,搭在两旁的胳膊还扎着细长的银针。
而他的左右各坐着一个外甥,骠骑将军、太子,二人手里各握着一杆鱼竿。
很明显。
卫青在做针灸,霍去病和刘据在钓鱼。
“近些年你弄出来不少新鲜物件,马具、农具、吃食,于国也好、于民也罢,都是有好处的,传出去无伤大雅。”
“可有些东西……”
浑身气质宛如一名朴素老农的卫青,点了点身下躺椅,“就比方这坐具,坐着确实舒服,要论好处,也有。”
“但你传出去后,得不到赞许,反而会被指责。”
“这你也知道。”
刘据的确知道,近些年从太子宫流传出去的新鲜物件,什么能传、什么不能传,都是有考量的。
马具、农具,乃至包子、饺子、糖葫芦等等,传出去都无妨,百姓家吃着、用着,期间能稍微念起刘据一二。
他都受益无穷,也倍感欣慰。
但包子、饺子能传,凳子却不行,胡凳、胡凳,胡人用的东西,太子宫私下摆弄尚可,传出去就是在自找麻烦……
“坐具如此,九卿何尝不是一样?”卫青喟叹道:“立意好的事情,不一定好做啊。”
“哼!”
左侧的霍去病闷哼一声,冷冽道:“好不好做、能不能做,得做过才知道!”
身旁两人闻言都笑了笑。
卫青颔首道:“去病说的是,想要做,尽管去做就好,真到了要我们出力的那天,开口即可。”
“只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会遇到什么麻烦、准备怎么解决,殿下心里都要有个数。”
刘据点头受教。
跟舅舅、表兄的交谈就是这般直接、简单,事情好不好?好,那就去做。
有没有困难?有,那你先走着,我们在后面兜着。
如是而已……
晌午,两个空军的臭鱼篓子和一个病号没有吃到鱼,只在博望苑享用了一顿野味,随即便打道回府。
回城后,刘据带着写好的章程,去了未央宫。
承明殿内。
皇帝一边看着手上的奏疏,一边绕梁而走。
“任官回避制度想的还行,可这地方监察机构……朕设立一趟,就监察这么点内容?”
“儿臣愚钝。”
“愚钝?朕说,你拿笔记,再加几条,其一……地方大员提拔任用官吏时,不可任人唯亲、擢拔不公。”
“其二,地方大员绝不能阿附豪强、损害政令!”
“其三,即便二千石子弟仗势不法,也当严惩!”
御阶下,皇帝接过墨迹未干的奏疏,搭眼一扫,重新递给太子,“明天早朝时,你提出来让公卿们议议。”
正如刘据预料到的那样,太子宫幕僚想耍点小聪明,可皇帝不仅看出来了,还反将了一军。
对此……
刘据无所谓,他不怕得罪人。
交代了差事,皇帝见太子脚步没动,脸上还欲言又止,挑了挑眉,迈步之余,不悦道:
“有话就说,政务上由不得磨磨唧唧。”
“是,父皇,儿臣认为九卿制度有些瑕疵,当改一改,儿臣这儿有些想法,你看……”
话至此处。
皇帝还没走出几步的身形突然顿住,确实正回头看着刘据,疑声道:“你认为九卿有瑕疵,你还有想法?”
“对!”
刘据满脸写的都是‘你不让我磨磨唧唧,我就直截了当’的表情,郑重点头,“父皇你听不听?”
此刻,皇帝拿一种格外稀奇、古怪的眼神左右打量着太子,心说:‘你个小滑头,居然要动九卿?’
‘莫不是想以权谋私?’
转瞬间,皇帝的念头就往阴暗面奔,不过他并未直接点破,而是试探着问道:“你什么想法?”
刘据没有第一时间答话,而是走上御阶,在御案上取了笔墨纸砚,一旁侍立的宦者令见状连忙帮衬。
不多时。
皇帝就看到太子将太常、宗正等一众九卿的名字写于纸上,又一一铺在地上。
“父皇你先把不能动的挑出来,免得儿臣说了也是白说。”刘据指着地上的纸张道。
瞧见这一幕,皇帝神色微微收敛,在九卿官名与太子的脸上来回扫视,片刻后,用脚把写着‘卫尉’的纸张踢开。
“这个不能动。”
卫尉,是九卿中唯一一个掌握军权的,看来皇帝始终清楚自己权力的根源所在,一出手,就把最关键的挑出。
刘据不是很意外。
若非猜到几分皇帝老爹的心思,他哪会开口前先问上那么一句?
“父皇请看。”
刨除一个卫尉,剩下的几个,刘据照样有很多想法,他指向最左边的一张纸,其上写着:宗正。
“大汉立国初期,诸侯国繁多,权柄甚重,所以设立宗正一职、又以宗室子弟担任,用以管辖诸王。”
“可如今诸侯王势力衰弱,当初用以管辖诸王的宗正,唇亡齿寒下,反而成了他们在朝中的传声筒、代言人!”
“不可不防!”
话音未落,皇帝的脸色已然严肃下来,听到‘代言人’那几个字,眼中更是闪烁寒芒。
酎金夺爵时,宗正就站在诸侯王一方,当年盐铁官营时,也有宗正替诸侯王反对的声音。
刘彻早就心生不满。
他双手负后,冷声道:“朕多次更换宗正人选,但换来换去,他们总会搅合到一块!”
这时,刘据肃容来对,“父皇,宗室子弟担任宗正一职,这是惯例,也是祖制,可谁说祖制就不能改?”
嗯?
皇帝闻言,嘴角忽然翘了翘,“继续说。”
“既然宗室子弟始终会和诸侯王搅合到一块,那便启用外臣担任宗正,并且,也可适当削弱宗正府的权柄。”
说完这个,刘据又指向另一张纸,“少府职能太庞大,宫内、宫外,财政、衣食、营造,少府无一不管。”
“这不好。”
何处不好?
一个臣子权力太大、太多,就是不好!
皇帝听罢,当即点头:“朕知道,所以才让你监管的水衡都尉分割少府,你认为还不够?” “不够!”
刘据正色道:“只要不涉及皇家的财政,要一律移交大农令,无关皇家的营造,也要移交将作大匠。”
“少府管了内帑,就不能再碰外朝,内外纠葛不分,极易惹出事端!”
‘事端’两字就很贴切。
须知,少府下辖的诸多官署、工坊,如尚方、钩盾、织室等皆在未央宫内,皇宫西侧,甚至单独开了一道宫门,用于让平日的工徒出入。
在未央宫这么个地方进进出出,时间一长,能没点事端?
“拿笔记下!”
皇帝对一旁的宦者令吩咐道,神色凝重的老太监连忙躬身应是。
随后,皇帝又示意刘据继续。
刘据没有客气,指着另一位又道:“太仆权柄太小,要么彻底裁撤,要么就得加权。”
“为何?”
“父皇,公孙贺担任了几十年太仆,父皇难道没有察觉到他在朝堂上很少发表政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帝站的高、望的远,瞭望全局方便,可难免会忽视脚边的异样。
尤其是公孙贺这么个潜邸旧人,皇帝信任他,某种程度上,就会理所当然的忽视他。
公孙贺身为九卿,即便他性子沉默、不善言辞,可几十年来位列朝堂,国事听了几百上千件,却始终不开口?
苏武这等性子,在太子宫议政时,都会提几句建言,公孙贺就那般寡言少语?
“嘶——”
皇帝突然紧皱眉头。
有些窗户纸一捅就破,他转头看向持笔的宦者令,叮嘱道:“着重记下此事,还有,晚间朕设宴,召子叔入宫。”
公孙贺,字子叔。
到了此时,皇帝心中阴暗念头也好、轻视之意也罢,统统消散,他看向自己儿子的目光除了肯定,就是赞许。
“朕皇位坐久了,臣子们都生惧,有些事不敢直言劝谏,即便知道出了问题也不敢提。”
“以后你提,当面提!”
公孙贺一事,往小了说是让亲信寒心,往大了说,就是朝廷政局的失衡!
皇帝庆幸之余,听得兴起,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指着剩下的纸张,连连催促:
“快继续。”
刘据心中腹稿甚多,见老爹如此,犹如伯牙遇子期,他也谈兴大起。
从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农令,说到负责对外沟通事宜的大行令,以及肩负刑律的廷尉。
以上三者,财政、外交、律法,刘据都建议加权!
权从何来?
从少府、宗正、太常中剥离!
并且建议皇帝提高将作大匠的品级,以此来重视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的营造。
刘彻频频点头之际,刘据也说到了自己留到最后,也是最重视的一位公卿——郎中令!
“这个……”
皇帝意识到太子要下狠手,忍不住提醒道:“郎中令不能轻动。”
刘彻现在是既想从儿子口中听到好的建议,又怕儿子的建议确实好,但坏了自己的谋划,只好先道:
“朕要靠着郎中令选拔人才,权柄不能削减。”
“不削!”
刘据拍着手,瞪大眼睛道:“怎么能削?不仅不削,还要加权,加最多的权柄!”
“怎么讲?”皇帝立刻仰着头追问。
一旁记录的宦者令见到这一幕,脸都皱缩到了一块,老太监看着激动莫名、在殿内快步疾走的太子,很想说:
‘祖宗呦,您要不也坐下讲?让陛下抬头看你,大不敬呀!’
老太监心里想什么,父子俩都不知道,反正皇帝没在意,刘据更没在意,他现在正在兴头。
只见大汉太子兴奋道:“郎中令麾下的各类谏议大夫、中大夫、中郎将,都不必管。”
“我认为要加权的地方,就在郎官!”
“只在郎官!”
刘据望向自己老爹,神色难掩睥睨,“郎官是天子储才之地,可每年靠着功勋之臣的荫庇举荐,能得几个人才?”
“规模太小!着实太小!”
“儿臣建议,父皇当重启建元年间的召集贤良文学入京问对,重启后,不再作为特例,而是要设置为永例!”
“每三年或四年一次,初时的大量筛选可假于人手,等到最后的策问,父皇理应亲自出面。”
“参与者的身份也不能再设卡,尤其是……”
说到这儿。
皇帝双眼精光大冒,噌的一下站起身,立时接过话头:“尤其是人选不能再让地方太守举荐?”
“不错!”
刘据刚肯定完,皇帝已经彻底想通,握拳疾走间,脑中急思,快速完善后续想法。
“朕近些年让少府四处散布经义文章,已初见成效,不愁没有生源,但如此选拔的人才,难免弱于武事……”
“郎中令下应当增设一丞,单独管理此类人,不宜再叫做郎官,应该换成…换成……”
“天子门生!”刘据沉声接道。
闻言。
皇帝蓦地转过身,脸上表情顷刻间就生动起来,惊喜道:“好,好一个天子门生!”
“不附权贵,不附豪族,唯附天子,天子门生!”
“好!”
如果说刘据之前关于少府、廷尉的建言,让皇帝重视,此刻那四个字一出,就是让皇帝喜出望外。
多年前,刘彻就开始筹备‘百年大计’,但坦白的讲,对于纸张、印刷术的铺开,会引发什么影响,他有预估。
否则也不会让少府一直推动。
然而。
这份预估是模糊的、朦胧的,直到今天,刘据的‘天子门生’出口,就像击中了皇帝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让他浑身颤栗又舒爽的不行!
“此事重大,我儿得跟朕好好商议一番。”皇帝拉着刘据的手就往御阶上走。
行到御案后,一把夺过宦者令手中的纸笔,皇帝亲自持笔挥墨,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增设郎中令丞,贤良文学入京,永例,不需地方官员举荐,还当有……”
刘据的声音在旁侧适时响起:“策问内容,不应局限于空泛的治国之道,甚至不能只考经义。”
“有道理!”
皇帝立刻附和,笔下挥,嘴里也急道:“选拔寻常官吏,并非选拔治世能臣,经义、律法、术算……”
“对了。”
刘据这时插嘴道:“父皇,既然侧重了律法,经义就不能只考儒家的经典,也当包括法家的。”
皇帝顿了顿,立刻点头:“有道理!”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97678/3987970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