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开战
第155章:开战
第155章:开战
自京师的宣战诏书很快就是传遍了大江南北,派往长沙与昆明的两路特使也把帝国政府决心守土卫国的意思清楚明确的传递给了曾国藩和石达开,正如王?运所料的那样,这两个人虽然对于谁坐天下还是各打各的算盘,但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上两个人却是毫不含糊的,关外事变的消息早在帝国特使到达之前,他们就已经接到了消息,恼羞成怒却又因为力所不及而无可奈何,现在王财肯出兵抗俄其实正对了两人的胃口,当即表示支持,出兵助战不太现实,但在军械粮饷上提供些支援还是可以的,虽然东西不多,但也让王财看到了将来和平解决内战的希望,毕竟大家对于在国家荣誉和领土完整上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com全文字更新最快)
而民间对于这次宣战议论纷纷,居然反对的占了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认为关外是关外的事,关内是关内的事,打仗是朝廷的事,总之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宣战诏书中“凡我中华儿女,帝国百姓,人人皆有守土之责,必要同心同德,奋勇争先”的话在他们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人家的事情凭什么要自己出力?各地征兵站到是征了不少人,但问问参军的目的,居然十之**都是“当兵吃粮,一身好武艺,卖与帝王家”,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到了“保家卫国,以御外辱”,这让王财意识到洋人嘲笑国人是一盘散沙还真是一点都没有说错。没有国家、民族意识的民众地确无法主动的聚凝成团,真不明白几千年来中国的大一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难道真是靠无上的皇权与**吗?老百姓与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基于恐惧地服从,缺少为国效力的主动性,这固然与封建**制度有关系,但与儒学传统,纲常道德就毫不相干了吗?古人说打仗打地是军马粮草。士气民心,这民心就是全民一致。决死拼杀的坚定信念,如果牺牲却不知道为何而牺牲,纳饷却不知道为何而纳饷,这不但冤枉的很,也很容易让民众被战争的结果所左右,胜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败了。那老百姓的战争意志就会很容易的被分化,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这个例子在历史书上是屡见不鲜的,王财清楚地记得清末的多次对外战争都是如此,胜则举国皆曰可战,败则上下同声不敌,朝廷政权的更替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换了个主人而已。元军,清军入主中原时都是这样,屠刀之下他们很快成了中原的主人,打着反元抗清旗号的仁人志士如同萤火微光般始终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直到被剥削的农民因为活不下去而挺身求生时,驱逐鞑虏才成了时尚的口号。他有时候甚至在想,当年日本鬼子侵华,如果不是奉行屠杀政策,也许会有另一个结局也说不定,但不管怎么说,帝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无疑是一个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好机会,《岳武穆精忠报国传》、《戚将军大破倭兵》、《成吉思汗征战记》、《国姓爷征台守土记》等等一系列宣传中华一统,精忠报国思想地评书话本被舆宣司下发到各地宣传处,《国闻报》连篇累牍的用中国历代典故来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有些临时抱佛脚。但总算也有了些效果。
与国内相比,列强各国就更热闹了。(.cOM)向来被人欺负惯了的中国人竟然敢于挑战欧洲大国俄罗斯,这个消息无论是英、法还是与中华帝国关系良好的美、普都是吃惊不小,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国人能打赢这一仗,根据与清廷打交道的惯例,各国银行甚至开始考虑为中华帝国政府准备战后赔款的贷款了,到是美、普两国出于善意,向总理衙门表示愿意充当中间人,调停中俄之间地领土争端,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中华帝国政府似乎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刘丽川几乎连想都没有想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请美、普两国能够为帝国与瑞典、芬兰、奥斯曼帝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做一些努力。这种联合瑞、芬、奥三国对付俄国人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一个没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凭什么让这三国与他联手呢?虽然对此非常怀疑,但是美、普还是表示愿意为此提供帮助。
最意外的莫过沙皇俄国了,老实说现在国内矛盾重重的俄国并不希望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与清廷所签的协议虽然有帮助满人复国这一款,但是俄国人自己也吃不准这满人朝廷还有存活多久,签这份条约原本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先把地方抢来,到时候自己出不出兵那是看看形势再说地,量满人也没有什么办法,想不到新兴地中华帝国政府反应会如此强烈,即没有采取一贯的请西洋各国出面调停,也没有忍气吞声接受即成事实,而是没有任何预兆地直接宣战,俄军虽然久有东侵的意图,但是此时集结在远东的兵力加起来也没有二万人,主力全都部署在西线,与他们的传统敌人奥斯曼帝国对峙,但是正如对于王财来说,这是中华帝国重新确立大国地位的复兴之战一样,对于俄罗斯来说,长期对中国人的轻视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胜利的迫切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也针锋相对的命令俄军向远东增兵,还启用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巴布科夫上校担任远东俄军指挥官,统一指挥侵华俄军,与他们配合的还有在赤峰州苟延残喘满清朝廷指挥下的关外清军。但是显然清廷对于他们在关外的威望过于自信了,《赤峰条约》丧师割地的耻辱与侵华俄军的大屠杀反而让关外地清军一边倒的站在了帝国政府这一边,为了应对即将攻入黑龙江、吉林的俄军。整营整营清军向不断推进的帝国新军投降,数月之内,帝国新军就推进到了吉林境内,与集结在伯力、报喜城(海兰泡)的俄军远远的对峙着,在两军的中间充当缓冲地正是走投无路的满清朝廷和一万多甘心做民族罪人地残兵败将。
为了打好这一仗,被授于关外用兵专权的总参谋部由葛海华亲自挂帅,在奉天成立前线指挥部。同时将五万新军整编成了两个兵团,一兵团辖先期出关的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个军,共计二万人,武智久为兵团长,刘铭传为副,二兵团辖左二、新一、新三、新五四个军。共计三万人,高建国为兵团长,冯天为副,两个兵团共装备九磅炮六十门,十二磅炮二十门,而迫击炮则更多,甚至王财还悄悄的把藏在军火库的五百枚装着砒霜、狼烟的毒气弹也送到了前线,琢磨着万一不是老毛子对手。下毒也要毒死这帮狗日的,可以说是掏光了王财地家底。策略上,总参充分考虑到了关外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是正值秋冬季,气候转凉,南方新军战斗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也考虑要缓和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努力消除少数民族对汉军的敌视态度,争取关外百姓的支持,也为了能够通过小规模的接触来了解俄军这个对手的战斗水平,总参决定在宁古塔、新城一线设立防线固守,同时派出以骑兵为主的小股部队不断出击袭扰,初步摸清俄军情况,待天气转暖后再谋进取,同时从俄军占领区逃回来地大批难民为总参编练适和北方作战新军的设想成为可能,在“打回老家去”的旗号下。大批北方青年应征入伍。这些人对关外失地熟门熟路,山川地势了如指掌。只要“宁新防线”能够坚守三个月,总参就能够训练装备一支五万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春天一到,马上就可以投入作战,一举消灭远东俄军。
与总参的作战部署完全相反,俄罗斯陆军部希望迅速解决远东战事,帝国新军的劣势他们看得很清楚,马上到来地冬季无疑是属于俄罗斯人的,利用冬季的严寒一举突破华军防线,打跨黄毛猴子的抵抗意志,并掠取黑龙江上游人口密集区是非常有利于俄军在远东长期发展的,因此得到增援的巴布科夫上校也是积极的调兵遣将,为了取得战役的突然性,在他的指挥下,三万俄军在清军的掩护下秘密地穿越了内兴安岭前出到了海伦府,迅速接管了绥化、呼兰、依兰、密山四府,并在呼兰府渡过松花江抢先占领了宾州厅,在满清地卖国政策下,俄军不废一枪一弹就占领了黑龙江全境与吉林近半的土地(清朝时期黑龙江、吉林地行政地域划分与现在的不一样,对比现时地图,俄军实际占领了黑龙江全境直打到五常厅才与匆匆赶来阻击的新十二军后营师帅遭遇,双方稍一接触便各自收兵,五常厅的遭遇战真正拉开了中俄血战的序幕。
五常厅的遭遇战让双方都意识到对手就在附近,新军固然吃惊于俄军的速度,俄军也很意外刚过松花江就与华军遭遇,因为清军提供的情报显示,他们的对手此刻应该被清军阻击在吉林府才对,只不过俄军想不到的是,吉林府的清军两天前就在参将何国柱的率领下向一路追击而至新军投降了。何国柱的投降让俄军的行动提前暴光,如果不能把俄军阻止在松花江畔,那么计划中的宁古塔、新城防线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新十二军后营师帅南君磊等不及兵团部回复,命令何国柱守住吉林府,自己心急火燎的想带兵赶到俄军之前抢占宾州厅,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和俄国人打了一阵,眼见对方退了回去,不清楚俄人虚实也不敢追,只好带兵退守小嘎哈屯子(阿城市小嘎哈屯)。南君磊手中只有一千人,吃不准俄军虚实也不敢轻易进攻宾州厅,只能把情况飞马上报。
率新十二军主力跟在南群磊身后的王仁甫接到报告后也是大吃一惊,他非常清楚,总参制订宁古塔、新城防线是基于俄军仍在伯力、报喜城的情报,可是现在宾州厅都已经出现了俄军,那此时再赶到新城设防是否还有必要?如果宾州出现的是俄军主力,那么现在到新城构筑工事肯定是来不及的,一兵团主力刚过科尔泌中旗,赶来增援至少也要两天,万一当面俄军发起攻击,他这五千人能否守得住?同样让他担心的还有宁古塔方向,按原计划赶往宁古塔设防的二兵团很有可能也遇上了俄军,如此一来继续前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犹豫再三,王仁甫决心拼死一搏,如果宾州厅只是俄军先头部队,那便赶紧抢占新城、双城,加紧修筑工事,如果皇天不佑,宾州真的是俄军主力,那也没有办法,只有坚守待援,死死的拖住这些老毛子,为主力设置第二道防线尽可能的争取时间。决心一下,王仁甫命令前营葛存志部,左营邓绍德部迅速增援南君磊部,三部会同固守五常厅,并弄清楚宾州附近俄军人数,而他亲自率右营、中营夺取新城。
王仁甫到底是科班优等生,新十二军又是王财为了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准备精锐,论装备与战斗素质在帝国新军中都是一等一的,面对这个措手不及的严俊形势,全军毫不慌乱,连夜拔营强行军赶到新城府外围,连夜发起进攻抢占新城府,打完仗王仁甫才松了口气,城里总算还是些拖着辨子的清军,而赶到小嘎哈屯子的三营人马也毫不犹豫的执行军令,率部推进到五常厅修筑工事。
以下八百字,不满千字,不计入正文):章节中的很多地名都是清朝时期的旧称,大家在现在的地图上可能很难找到的,总之这场遭遇战发生在今天的哈尔滨地区。
另外有读者在书评区提到了军队国家化的问题,锄头认为军队国家化是保证武装力量独力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好办法,国家的武装力量应该服务于国家,而不是某些党派,某些个人,当然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其中涉及到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监督力量等等,留待以后章节继续讨论。
还有读者提到由于小王的出现,社会反而变的更加动荡了,这点锄头很怀疑是不是清宫戏看多了,把清朝看成了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了,锄头例举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自清末太平天国起义起(1851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口损失了四亿五千四百九十一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些数据是锄头分别统计了太平天国结束后人员减少数,抗战损失人口数,民国时期饥荒死亡人口数,以及国共内战双方阵亡士兵总数而得出来的,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数字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加上清末对外战争,军阀混战等一些不可考的数据,这个数字还要扩大,锄头已经不忍再算下去了,如果看了这些数据还认为小王是个破坏社会稳定的魔王,锄头也无语了。
此外还有很多朋友提到了统一的问题,在这里锄头只想请大家想想,除了圣人,谁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无不充满血腥的原因,小王没有超时代的军力,也不是雄辩的博学之士,想让他轻而易举的统一全国,或者是一帆风顺的冲出地球,杀向宇宙,这都是比较困难的,当他在算计别人的时候,更多的人也在算计他,所以饭要一口一口吃啊。
最后有朋友说锄头更新太慢了,其实大家目十行,但是锄头写却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很多地名,人物,史实都要反复核对,这几章对俄作战的内容,锄头就花了两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的战术、装备等等,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锄头当然愿意天马行空的一天万字,但是这样一来只怕大家就会bs锄头了吧?一天四、五千字确实不少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月票,推荐票,告别盗贴,支持正版!
至于说没有成熟思想之类的,锄头以为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当皇帝的料,谁不是历经艰难才成就大业的?
bk
http://www.xijuexuelu.com/yt7404/12023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第155章:开战
自京师的宣战诏书很快就是传遍了大江南北,派往长沙与昆明的两路特使也把帝国政府决心守土卫国的意思清楚明确的传递给了曾国藩和石达开,正如王?运所料的那样,这两个人虽然对于谁坐天下还是各打各的算盘,但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上两个人却是毫不含糊的,关外事变的消息早在帝国特使到达之前,他们就已经接到了消息,恼羞成怒却又因为力所不及而无可奈何,现在王财肯出兵抗俄其实正对了两人的胃口,当即表示支持,出兵助战不太现实,但在军械粮饷上提供些支援还是可以的,虽然东西不多,但也让王财看到了将来和平解决内战的希望,毕竟大家对于在国家荣誉和领土完整上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com全文字更新最快)
而民间对于这次宣战议论纷纷,居然反对的占了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认为关外是关外的事,关内是关内的事,打仗是朝廷的事,总之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宣战诏书中“凡我中华儿女,帝国百姓,人人皆有守土之责,必要同心同德,奋勇争先”的话在他们看来简直无法理解,人家的事情凭什么要自己出力?各地征兵站到是征了不少人,但问问参军的目的,居然十之**都是“当兵吃粮,一身好武艺,卖与帝王家”,只有很少一部分提到了“保家卫国,以御外辱”,这让王财意识到洋人嘲笑国人是一盘散沙还真是一点都没有说错。没有国家、民族意识的民众地确无法主动的聚凝成团,真不明白几千年来中国的大一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难道真是靠无上的皇权与**吗?老百姓与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基于恐惧地服从,缺少为国效力的主动性,这固然与封建**制度有关系,但与儒学传统,纲常道德就毫不相干了吗?古人说打仗打地是军马粮草。士气民心,这民心就是全民一致。决死拼杀的坚定信念,如果牺牲却不知道为何而牺牲,纳饷却不知道为何而纳饷,这不但冤枉的很,也很容易让民众被战争的结果所左右,胜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败了。那老百姓的战争意志就会很容易的被分化,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这个例子在历史书上是屡见不鲜的,王财清楚地记得清末的多次对外战争都是如此,胜则举国皆曰可战,败则上下同声不敌,朝廷政权的更替对于老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换了个主人而已。元军,清军入主中原时都是这样,屠刀之下他们很快成了中原的主人,打着反元抗清旗号的仁人志士如同萤火微光般始终也掀不起什么波澜,直到被剥削的农民因为活不下去而挺身求生时,驱逐鞑虏才成了时尚的口号。他有时候甚至在想,当年日本鬼子侵华,如果不是奉行屠杀政策,也许会有另一个结局也说不定,但不管怎么说,帝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无疑是一个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好机会,《岳武穆精忠报国传》、《戚将军大破倭兵》、《成吉思汗征战记》、《国姓爷征台守土记》等等一系列宣传中华一统,精忠报国思想地评书话本被舆宣司下发到各地宣传处,《国闻报》连篇累牍的用中国历代典故来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有些临时抱佛脚。但总算也有了些效果。
与国内相比,列强各国就更热闹了。(.cOM)向来被人欺负惯了的中国人竟然敢于挑战欧洲大国俄罗斯,这个消息无论是英、法还是与中华帝国关系良好的美、普都是吃惊不小,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国人能打赢这一仗,根据与清廷打交道的惯例,各国银行甚至开始考虑为中华帝国政府准备战后赔款的贷款了,到是美、普两国出于善意,向总理衙门表示愿意充当中间人,调停中俄之间地领土争端,但是让他们奇怪的是中华帝国政府似乎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刘丽川几乎连想都没有想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只是请美、普两国能够为帝国与瑞典、芬兰、奥斯曼帝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做一些努力。这种联合瑞、芬、奥三国对付俄国人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一个没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凭什么让这三国与他联手呢?虽然对此非常怀疑,但是美、普还是表示愿意为此提供帮助。
最意外的莫过沙皇俄国了,老实说现在国内矛盾重重的俄国并不希望与中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与清廷所签的协议虽然有帮助满人复国这一款,但是俄国人自己也吃不准这满人朝廷还有存活多久,签这份条约原本是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先把地方抢来,到时候自己出不出兵那是看看形势再说地,量满人也没有什么办法,想不到新兴地中华帝国政府反应会如此强烈,即没有采取一贯的请西洋各国出面调停,也没有忍气吞声接受即成事实,而是没有任何预兆地直接宣战,俄军虽然久有东侵的意图,但是此时集结在远东的兵力加起来也没有二万人,主力全都部署在西线,与他们的传统敌人奥斯曼帝国对峙,但是正如对于王财来说,这是中华帝国重新确立大国地位的复兴之战一样,对于俄罗斯来说,长期对中国人的轻视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对胜利的迫切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也针锋相对的命令俄军向远东增兵,还启用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现突出的巴布科夫上校担任远东俄军指挥官,统一指挥侵华俄军,与他们配合的还有在赤峰州苟延残喘满清朝廷指挥下的关外清军。但是显然清廷对于他们在关外的威望过于自信了,《赤峰条约》丧师割地的耻辱与侵华俄军的大屠杀反而让关外地清军一边倒的站在了帝国政府这一边,为了应对即将攻入黑龙江、吉林的俄军。整营整营清军向不断推进的帝国新军投降,数月之内,帝国新军就推进到了吉林境内,与集结在伯力、报喜城(海兰泡)的俄军远远的对峙着,在两军的中间充当缓冲地正是走投无路的满清朝廷和一万多甘心做民族罪人地残兵败将。
为了打好这一仗,被授于关外用兵专权的总参谋部由葛海华亲自挂帅,在奉天成立前线指挥部。同时将五万新军整编成了两个兵团,一兵团辖先期出关的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个军,共计二万人,武智久为兵团长,刘铭传为副,二兵团辖左二、新一、新三、新五四个军。共计三万人,高建国为兵团长,冯天为副,两个兵团共装备九磅炮六十门,十二磅炮二十门,而迫击炮则更多,甚至王财还悄悄的把藏在军火库的五百枚装着砒霜、狼烟的毒气弹也送到了前线,琢磨着万一不是老毛子对手。下毒也要毒死这帮狗日的,可以说是掏光了王财地家底。策略上,总参充分考虑到了关外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是正值秋冬季,气候转凉,南方新军战斗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也考虑要缓和与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努力消除少数民族对汉军的敌视态度,争取关外百姓的支持,也为了能够通过小规模的接触来了解俄军这个对手的战斗水平,总参决定在宁古塔、新城一线设立防线固守,同时派出以骑兵为主的小股部队不断出击袭扰,初步摸清俄军情况,待天气转暖后再谋进取,同时从俄军占领区逃回来地大批难民为总参编练适和北方作战新军的设想成为可能,在“打回老家去”的旗号下。大批北方青年应征入伍。这些人对关外失地熟门熟路,山川地势了如指掌。只要“宁新防线”能够坚守三个月,总参就能够训练装备一支五万人的有生力量,等到春天一到,马上就可以投入作战,一举消灭远东俄军。
与总参的作战部署完全相反,俄罗斯陆军部希望迅速解决远东战事,帝国新军的劣势他们看得很清楚,马上到来地冬季无疑是属于俄罗斯人的,利用冬季的严寒一举突破华军防线,打跨黄毛猴子的抵抗意志,并掠取黑龙江上游人口密集区是非常有利于俄军在远东长期发展的,因此得到增援的巴布科夫上校也是积极的调兵遣将,为了取得战役的突然性,在他的指挥下,三万俄军在清军的掩护下秘密地穿越了内兴安岭前出到了海伦府,迅速接管了绥化、呼兰、依兰、密山四府,并在呼兰府渡过松花江抢先占领了宾州厅,在满清地卖国政策下,俄军不废一枪一弹就占领了黑龙江全境与吉林近半的土地(清朝时期黑龙江、吉林地行政地域划分与现在的不一样,对比现时地图,俄军实际占领了黑龙江全境直打到五常厅才与匆匆赶来阻击的新十二军后营师帅遭遇,双方稍一接触便各自收兵,五常厅的遭遇战真正拉开了中俄血战的序幕。
五常厅的遭遇战让双方都意识到对手就在附近,新军固然吃惊于俄军的速度,俄军也很意外刚过松花江就与华军遭遇,因为清军提供的情报显示,他们的对手此刻应该被清军阻击在吉林府才对,只不过俄军想不到的是,吉林府的清军两天前就在参将何国柱的率领下向一路追击而至新军投降了。何国柱的投降让俄军的行动提前暴光,如果不能把俄军阻止在松花江畔,那么计划中的宁古塔、新城防线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新十二军后营师帅南君磊等不及兵团部回复,命令何国柱守住吉林府,自己心急火燎的想带兵赶到俄军之前抢占宾州厅,结果还是晚了一步,和俄国人打了一阵,眼见对方退了回去,不清楚俄人虚实也不敢追,只好带兵退守小嘎哈屯子(阿城市小嘎哈屯)。南君磊手中只有一千人,吃不准俄军虚实也不敢轻易进攻宾州厅,只能把情况飞马上报。
率新十二军主力跟在南群磊身后的王仁甫接到报告后也是大吃一惊,他非常清楚,总参制订宁古塔、新城防线是基于俄军仍在伯力、报喜城的情报,可是现在宾州厅都已经出现了俄军,那此时再赶到新城设防是否还有必要?如果宾州出现的是俄军主力,那么现在到新城构筑工事肯定是来不及的,一兵团主力刚过科尔泌中旗,赶来增援至少也要两天,万一当面俄军发起攻击,他这五千人能否守得住?同样让他担心的还有宁古塔方向,按原计划赶往宁古塔设防的二兵团很有可能也遇上了俄军,如此一来继续前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犹豫再三,王仁甫决心拼死一搏,如果宾州厅只是俄军先头部队,那便赶紧抢占新城、双城,加紧修筑工事,如果皇天不佑,宾州真的是俄军主力,那也没有办法,只有坚守待援,死死的拖住这些老毛子,为主力设置第二道防线尽可能的争取时间。决心一下,王仁甫命令前营葛存志部,左营邓绍德部迅速增援南君磊部,三部会同固守五常厅,并弄清楚宾州附近俄军人数,而他亲自率右营、中营夺取新城。
王仁甫到底是科班优等生,新十二军又是王财为了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准备精锐,论装备与战斗素质在帝国新军中都是一等一的,面对这个措手不及的严俊形势,全军毫不慌乱,连夜拔营强行军赶到新城府外围,连夜发起进攻抢占新城府,打完仗王仁甫才松了口气,城里总算还是些拖着辨子的清军,而赶到小嘎哈屯子的三营人马也毫不犹豫的执行军令,率部推进到五常厅修筑工事。
以下八百字,不满千字,不计入正文):章节中的很多地名都是清朝时期的旧称,大家在现在的地图上可能很难找到的,总之这场遭遇战发生在今天的哈尔滨地区。
另外有读者在书评区提到了军队国家化的问题,锄头认为军队国家化是保证武装力量独力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好办法,国家的武装力量应该服务于国家,而不是某些党派,某些个人,当然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其中涉及到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监督力量等等,留待以后章节继续讨论。
还有读者提到由于小王的出现,社会反而变的更加动荡了,这点锄头很怀疑是不是清宫戏看多了,把清朝看成了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了,锄头例举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自清末太平天国起义起(1851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人口损失了四亿五千四百九十一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些数据是锄头分别统计了太平天国结束后人员减少数,抗战损失人口数,民国时期饥荒死亡人口数,以及国共内战双方阵亡士兵总数而得出来的,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数字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加上清末对外战争,军阀混战等一些不可考的数据,这个数字还要扩大,锄头已经不忍再算下去了,如果看了这些数据还认为小王是个破坏社会稳定的魔王,锄头也无语了。
此外还有很多朋友提到了统一的问题,在这里锄头只想请大家想想,除了圣人,谁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无不充满血腥的原因,小王没有超时代的军力,也不是雄辩的博学之士,想让他轻而易举的统一全国,或者是一帆风顺的冲出地球,杀向宇宙,这都是比较困难的,当他在算计别人的时候,更多的人也在算计他,所以饭要一口一口吃啊。
最后有朋友说锄头更新太慢了,其实大家目十行,但是锄头写却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很多地名,人物,史实都要反复核对,这几章对俄作战的内容,锄头就花了两天时间仔细研读了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的战术、装备等等,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锄头当然愿意天马行空的一天万字,但是这样一来只怕大家就会bs锄头了吧?一天四、五千字确实不少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月票,推荐票,告别盗贴,支持正版!
至于说没有成熟思想之类的,锄头以为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当皇帝的料,谁不是历经艰难才成就大业的?
bk
http://www.xijuexuelu.com/yt7404/12023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