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新的时代
对于庄宗武皇帝的追谥,萧后很满意,虽然不是她更希望的太宗武皇帝。但以杨广身死国丧的事迹,真上了“太宗”的庙号,反倒是成了笑话了。
于是萧后投桃报李,便主动说道:“这天下交给明远,是先帝的遗愿, 我和先帝都放心。先帝去世大半年,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远作为储君,亦当早日登基,以安万民之心。”
说着, 萧后又看向众人, 责备道:“尔等都是国之重臣, 如何不知为国事计,竟将明远登基之事拖那么久。”
众人听罢,纷纷请罪。
黄明远并没有太过高兴,而是跟萧后说道:“母亲勿忧,这万事自有定数,也不急在这一刻。再说谁当皇帝,儿子真没想好,这件事且放一放,等儿子安下心来,再从长计议。”
萧后有些愣,她第一反应就是黄明远在欲擒故纵。
可是萧后不明白黄明远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皇位就在眼前,天下人也大多数都支持他,他为什么就放着那个位置不去做?
萧后甚至一瞬间觉得,黄明远是真的是想扶自己几个孙子登基。
可萧后这种想法一闪而过,便消失不见。若是长子还在,此事还有可能, 但那几个孙子, 就算黄明远愿意,他底下人愿意吗?
于是萧后又言道:“明远这是什么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雒着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天下重担寄于你一人之身,你若退缩,天下怎么办,苍生万民怎么办?”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希望黄明远能够接受萧后的劝说。
说实话,大家也不明白,黄明远怎么这么执拗。之前还可以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现在有萧后背书,再加上平河南,诛宇文化及,天下八分已在黄明远之手,这时候再推脱,根本没道理。
黄明远当然有自己的想法, 他要的是天命, 是自己得到的,不是哪一个人授权封的。
现在登基,是承继的隋朝,也无法摆脱隋朝的窠臼,这不是黄明远愿意看到的。黄明远希望逐渐澹化隋朝的痕迹,自然而然地登基。
这些,需要时间。
黄明远的想法没法明说,所以只得说道:“母亲,万事且都交给我,必不让母亲担心。”
黄明远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萧后也不能再说什么。
看着黄明远,萧后是无比的陌生,这让她无法心安,心中要嫁给女儿给他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虽然杨氏有义成公主,但义成公主跟杨广血脉很远,不可靠啊。
稍后,黄明远便拜辞了萧后,带着众人离开。
出了大门,陈远领头上前,想说什么。
黄明远盯着几人,目光灼灼,也没人敢说话。
最后还是黄明远说了句“散了吧”,众人才各自离去,只剩下李子孝一人。
“玄贞怎么还不走,也是想劝进?”
李子孝行了一礼,这才说道:“登基之事,既然主公主意已定,子孝不敢置喙。只是有一点,今天下八分尽入我手,地广万里,民愈千万,再使行台代行朝廷之权,已经有些不妥,行台因为内部制度不全、编制缺失而捉襟见肘,主公即使不愿登基,但建立一个权责分明的责任体系,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黄明远听了,也是皱起了眉头。
行台不过是一个简易版的尚书省,临时差遣,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管这么多还没有崩溃,已经是李子孝能力出众了。
“是该建官职了。”
回到府上,黄明远便召集众人,商议建官职,立朝廷的事情。
这让众人来了兴趣,朝廷都建立了,卫公登基还会远吗?
隋朝的叁省六部算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虽然其中还有不少问题,但黄明远暂时不准备脱离这个根本,只是要细化其中的细节。
最重要的是相权的设计。
如之前想到一样,文归文,武归武,各不想干。
文官这边,叁省六部,确切的说是两省,因此尚书省其实没必要存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到了唐朝中期,就是中书门下,决策,审核,发六部执行,跳过了这一阶段。
黄明远也是准备如此,方便效率。
当然也不是完全省略,中书令只能算决策官,离着真正的宰相还远着呢,只有加了尚书省的官职,才算真正的大权在握。
十二月二十日,黄明远下令:设政事堂,总揽朝政,分设叁省两院九部五署一寺二监。
叁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原内史省),门下省。
以中书令(原内史令)领尚书左仆射为右相(首相,掌决策),侍中(原纳言)领尚书右仆射为左相(次相,掌审核),中书令,侍中,叁司使(计相,掌计部、商部、税务总署),同尚书仆射(二人)七职入政事堂参政。
一院九部五署一寺分别为理藩院、翰林院、吏部、计部、礼部、民部、文部、刑部、工部、商部、路部、马政总署、防疫总署、驿传总署、税务总署、将作总署、大理寺、少府监、国子监。 基本上做到了平衡和全面。
又设督察院、审计院、通政司等监察、审计机构,独立于政事堂。
十二月二十二日,黄明远又下令:
以李子孝为右相;
黄明襄为侍中,代掌门下省;
夏安恂为叁司使;
李景为同尚书仆射;
房玄龄为同尚书仆射,领理藩院尚书。
五人入政事堂议事,相当于宰相。
又以邓议为吏部尚书,陈孝意为左都御史,二人权重,其职不亚于宰辅。
宰辅七人,空缺两个。
其余五人,李子孝是丰州老人,亦是寒门士子和黄学(邹山学派)代表;夏安恂是黄明远的家臣,代表着庞大而低调的家臣势力;黄明襄是黄明远的亲弟弟,代表宗室,同时代表着江南势力;李景是武将代表,同时代表着大隋旧臣;而房玄龄是黄明远的表兄,代表外戚,同时代表着关东世家。
黄明远还想从军中和关陇各抽一人补齐相位,但郑言庆等人在外征战,关陇也没有合适人选,只能空着。
最令大家吃惊的是裴矩、苏威二人,裴矩授太傅,苏威授太保,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没有获得实权。
不过大家并不太关注这二人,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两条政令的宣布,真正意味着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到了。
http://www.xijuexuelu.com/yt31518/310232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于是萧后投桃报李,便主动说道:“这天下交给明远,是先帝的遗愿, 我和先帝都放心。先帝去世大半年,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远作为储君,亦当早日登基,以安万民之心。”
说着, 萧后又看向众人, 责备道:“尔等都是国之重臣, 如何不知为国事计,竟将明远登基之事拖那么久。”
众人听罢,纷纷请罪。
黄明远并没有太过高兴,而是跟萧后说道:“母亲勿忧,这万事自有定数,也不急在这一刻。再说谁当皇帝,儿子真没想好,这件事且放一放,等儿子安下心来,再从长计议。”
萧后有些愣,她第一反应就是黄明远在欲擒故纵。
可是萧后不明白黄明远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皇位就在眼前,天下人也大多数都支持他,他为什么就放着那个位置不去做?
萧后甚至一瞬间觉得,黄明远是真的是想扶自己几个孙子登基。
可萧后这种想法一闪而过,便消失不见。若是长子还在,此事还有可能, 但那几个孙子, 就算黄明远愿意,他底下人愿意吗?
于是萧后又言道:“明远这是什么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雒着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天下重担寄于你一人之身,你若退缩,天下怎么办,苍生万民怎么办?”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希望黄明远能够接受萧后的劝说。
说实话,大家也不明白,黄明远怎么这么执拗。之前还可以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现在有萧后背书,再加上平河南,诛宇文化及,天下八分已在黄明远之手,这时候再推脱,根本没道理。
黄明远当然有自己的想法, 他要的是天命, 是自己得到的,不是哪一个人授权封的。
现在登基,是承继的隋朝,也无法摆脱隋朝的窠臼,这不是黄明远愿意看到的。黄明远希望逐渐澹化隋朝的痕迹,自然而然地登基。
这些,需要时间。
黄明远的想法没法明说,所以只得说道:“母亲,万事且都交给我,必不让母亲担心。”
黄明远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萧后也不能再说什么。
看着黄明远,萧后是无比的陌生,这让她无法心安,心中要嫁给女儿给他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虽然杨氏有义成公主,但义成公主跟杨广血脉很远,不可靠啊。
稍后,黄明远便拜辞了萧后,带着众人离开。
出了大门,陈远领头上前,想说什么。
黄明远盯着几人,目光灼灼,也没人敢说话。
最后还是黄明远说了句“散了吧”,众人才各自离去,只剩下李子孝一人。
“玄贞怎么还不走,也是想劝进?”
李子孝行了一礼,这才说道:“登基之事,既然主公主意已定,子孝不敢置喙。只是有一点,今天下八分尽入我手,地广万里,民愈千万,再使行台代行朝廷之权,已经有些不妥,行台因为内部制度不全、编制缺失而捉襟见肘,主公即使不愿登基,但建立一个权责分明的责任体系,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黄明远听了,也是皱起了眉头。
行台不过是一个简易版的尚书省,临时差遣,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管这么多还没有崩溃,已经是李子孝能力出众了。
“是该建官职了。”
回到府上,黄明远便召集众人,商议建官职,立朝廷的事情。
这让众人来了兴趣,朝廷都建立了,卫公登基还会远吗?
隋朝的叁省六部算是一个开创性的设计,虽然其中还有不少问题,但黄明远暂时不准备脱离这个根本,只是要细化其中的细节。
最重要的是相权的设计。
如之前想到一样,文归文,武归武,各不想干。
文官这边,叁省六部,确切的说是两省,因此尚书省其实没必要存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到了唐朝中期,就是中书门下,决策,审核,发六部执行,跳过了这一阶段。
黄明远也是准备如此,方便效率。
当然也不是完全省略,中书令只能算决策官,离着真正的宰相还远着呢,只有加了尚书省的官职,才算真正的大权在握。
十二月二十日,黄明远下令:设政事堂,总揽朝政,分设叁省两院九部五署一寺二监。
叁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原内史省),门下省。
以中书令(原内史令)领尚书左仆射为右相(首相,掌决策),侍中(原纳言)领尚书右仆射为左相(次相,掌审核),中书令,侍中,叁司使(计相,掌计部、商部、税务总署),同尚书仆射(二人)七职入政事堂参政。
一院九部五署一寺分别为理藩院、翰林院、吏部、计部、礼部、民部、文部、刑部、工部、商部、路部、马政总署、防疫总署、驿传总署、税务总署、将作总署、大理寺、少府监、国子监。 基本上做到了平衡和全面。
又设督察院、审计院、通政司等监察、审计机构,独立于政事堂。
十二月二十二日,黄明远又下令:
以李子孝为右相;
黄明襄为侍中,代掌门下省;
夏安恂为叁司使;
李景为同尚书仆射;
房玄龄为同尚书仆射,领理藩院尚书。
五人入政事堂议事,相当于宰相。
又以邓议为吏部尚书,陈孝意为左都御史,二人权重,其职不亚于宰辅。
宰辅七人,空缺两个。
其余五人,李子孝是丰州老人,亦是寒门士子和黄学(邹山学派)代表;夏安恂是黄明远的家臣,代表着庞大而低调的家臣势力;黄明襄是黄明远的亲弟弟,代表宗室,同时代表着江南势力;李景是武将代表,同时代表着大隋旧臣;而房玄龄是黄明远的表兄,代表外戚,同时代表着关东世家。
黄明远还想从军中和关陇各抽一人补齐相位,但郑言庆等人在外征战,关陇也没有合适人选,只能空着。
最令大家吃惊的是裴矩、苏威二人,裴矩授太傅,苏威授太保,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没有获得实权。
不过大家并不太关注这二人,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两条政令的宣布,真正意味着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到了。
http://www.xijuexuelu.com/yt31518/310232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