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集《妙法莲华经》
袭爵血路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八面。我们讲到寅三的述叹。上一堂课有一个附表,附表九,我们没有讲完。我们先看附表九,就是补充讲表第十七面,“大白牛车喻”。
整个《法华经》的〈譬喻品〉,讲到三界火宅。三界火宅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三车,第二个是一车。佛陀先讲三车的方便门来成就解脱道,最后讲到一佛乘的大白牛车来成就菩提道。也就是说,佛陀面对三界的众生,他是一个两阶段式的成佛,先成就解脱道,再成就菩提道。
现在有两个重点。我们上一堂课讲到:第一个重点,怎么样对接;第二个重点,怎么样修学。
就是说,我们以前可以说是心外求法,我们很苦恼。我们必须要靠法力的摄受,修无常、无我的法来调伏烦恼,就像一个人要吃药一样。我们一开始是仰仗法力,现在佛陀说,法力都是方便,走到最后要仰仗心力,从外面的依靠法的摄受变成内在的心性的安住。这个地方的对接是一个关键,就是天台宗的观心法门。
这个时候你要正念真如,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忆念你的清净心。那么这一点就是说,我们三乘人要成佛,没有一个人是靠法力成佛的,不可能。诸位!法力会让我们解脱,但是成佛,你要找到成佛的正因,就是你的佛性。没有一个人成佛是向外追求的,没有一个人。解脱、安乐,可以!佛陀可以创造一个法,让你暂时地安乐,暂时地解脱。
所以,到了成佛之道,就必须从权法而入实法。真实的法,就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对接的方式就是内观,就是告诉三乘人,你现在不能靠外在的力量了,因为你能够靠的外力已经让你走过了解脱道;后半段的路,菩提道,就是你要启动你的内在的自性功德力。
这个启动的方式,就是我们说的,佛陀赐给我们大白牛车,而我们该怎么做?天台智者大师大智慧,他提出了两个观法: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就是我们怎么透过观照内心的方式,来把我们真如的功德开显出来。
如果你今天已经经过前面三车的调伏,就是你是一个二乘的圣者,你可以直接会归到一念心性,你不用修空观了,因为你空观前面修过了。所以二乘人从三车对接到一车的时候,他直接修假观。
他这个假观怎么修呢?我们说明一下。第一个,如是相;第二个,如是性。就是性相的操作。比方说修布施,我们今天在修布施的时候有一个布施的行为,我们内心会出现一个布施的相状。可惜的是,我们一般人在修布施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布施的行为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进步的原因:我们总是向外追求,追求一种布施的善业,用这个善业让我们成就来生快乐的果报;这个快乐果报享受完以后,回到人世间,又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是现在的你,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提升。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把如是相转成如是性,这是可惜的地方。
现在大白牛车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有布施这么一个行为的时候,请你不要注意你布施给谁,也不要去注意你到底布施了什么东西,重点是你心中出现一个布施的相状,这是你要利用的。我们讲“借相修心”,你要去思惟这个相状有无量的功德。这个就是你启动自性功德的一个很重要的相状,布施相。透过观照,思惟布施的功德而产生愿力,一种菩提愿,观照力产生一种誓愿力。那么这样子,你这个布施就不是一个行为而已了,你叫做布施波罗蜜。你以前重视布施的行为,你只有去庄严这部车子,但是你这部车前面没有牛,你只有车子。这个车子就是装得很漂亮,但是你永远没办法进步。因为你的心态永远没办法改变,你没有透过这种相状(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观照它,然后把它转成心中的愿力。
我们现在一个会观心的人,会操作内心的人,我们透过布施,重点不是布施的行为,我们是透过布施的行为创造一个布施的相状,产生一种布施的愿望,而升华一种成佛的愿力。这样子,你这部车子前面有一只牛。你会透过布施创造福报,这福报你没有少。就是说布施的行为你不重视它,你这个福报还是没少,而你多了一个心灵的提升;你下一次布施的力量更强,因为你有这部车子,大白牛车走的速度更快。
比方说净土宗,很多人只会念佛。其实你应该透过念佛的一个相状,把它引生成往生,你要把这个念佛的相状跟往生结合。我为什么要念佛?因为极乐世界有依报的庄严,宝树、宫殿、楼阁;有正报庄严,你能够成就五种神通,你能够寿命无量,你能够衣食自然,你那个正报的身心有殊胜的安乐、解脱,甚至于亲近十方诸佛。你这样子的话,你那个念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让所有的修行有一种明确的方向。如果你走圣道门的,你走难行道的,你的方向就是直趋无上菩提;净土宗,就是所有的相状都要导归净土。
诸位!我们以前讨厌相状。是的,我们以前被相状所害,因为以前的相状是攀缘心,我们攀缘我相、人相、众生相,财色名食睡的相状,所以佛陀诃责我们。空观跟假观的操作方式是,当这个相状是错误的,你用空观调伏,不净、苦、无常、无我,诃责它;当这个相状是正确的,你要鼓励它、赞叹它,把它转成一种愿力。
所以,当我们开始从广修法门会归到心性的时候,我们是借外在的法门,开始在内心里面操作了。这种内心的操作,蕅益大师用一句话把它讲完,叫做“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句话说得好!我们以前对因果的认识,是说我造了善业……你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因为善业让你往生了,到天上去的。这个是权法。你有这种概念,你是权法。诸位!你布施的善业会让你往生,是你的内心让你到天上去的,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接引是一个助缘,是你内心的愿力、你那种大白牛车的愿力把你带到净土去的,阿弥陀佛发的愿只是一个助缘。你内心没有往生的愿力,阿弥陀佛也没办法摄受你,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所以这个大白牛车的概念就是说,要想办法在你的内心当中要有那一只牛出来。那只牛就是你要透过观照,善用你心中美好的相状。念佛的相状出现,把相状转成往生的愿力;布施的相状出现,把布施的相状转成一种菩提的愿力。重点在这个“如是性”,观照、发愿。谈到相状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讲,成也相状是败也相状。
比方说,我们以前是一个白板,因为一天到晚向外攀缘,凡夫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在这白板画上了一个三界火宅,自己的内心变现一个火宅让自己受用。那么佛陀出世以后说,这个火宅不能用,把它擦掉。佛陀用空观的智慧把这个相状擦掉。二乘人认为,我的目的就是把那个白板上面的火宅擦掉,变成一个白板,大事已办了。佛陀说,且慢!我的目的不是把火宅擦掉而已,你现在开始怎么样呢?“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请你把这个宫殿再画出来。注意!我们消灭的不是那个白板,那个白板没有错,是白板所现的那个火宅的假相。所以,当我们在走解脱道的时候,注意:我们是破坏妄想,不能伤害真如。那个能变现的真如是没有错。就是,诸位,白板永远没有错,是白板上面的影像有错!
我们过去因为相状而堕落,是因为我们心态没准备好,我们没有智慧,所以我们会很怕相状。看到相状说,哎呀,念佛就好,不要乱想,不要胡思乱想。你这样子,错损菩提!其实,有相状,你要去判断:它是一种颠倒相,那就用空观调伏;那是一种正确的相状,用假观的智慧去带动它,让它变成愿力。所以一个安住真如的人,他从今以后不怕相状,因为我可以用空观去消灭它,我可以用假观来启动它。
所以这个实法就是说,重点不是影像,重点是你站在白板的角度去改造你的人生。这个就是所谓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十法界都是可以改变的,你要掌握那一念心。当然,佛陀在讲三乘的时候没讲那么清楚,只是说你想办法把这个火宅给擦掉,用空性把它擦掉就好了,趋向偏空涅槃就好了,他没有说擦掉以后又重新可以画出来。所以这个三车跟一车的对接就是,三乘法它的思想在法力,透过法力消除烦恼业力;那么到了真实法,强调的是一念心,“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大白牛车跟三车的最大差别,是它已经回归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回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开始重新塑造生命。
我们看第二个,三因六即。
那么这样子讲的话,就是成佛有三种因。
先看第一个,最下面的“正因理性”,这最关键了。我们要花很多很多时间,相信自己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致的,虽然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就好像说,我的白板画的图像很糟糕,佛陀的白板画的相状很庄严,但是对不起,那个白板是一样的。这样懂吗?白板是一样的,图像是可以改变的,我的白板跟佛的白板是一样的。第一个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要花很多时间建立正因理性,然后你才有资格修缘因跟了因。如果你正因理性没有承当下来,那就没有所谓的缘因跟了因了。
那么缘因就是说,事修。你一旦相信你的心,你打妄想的心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那么你开始事修,布施、持戒、忆佛念佛。当这种相状在心中出现以后,善用你的观照,智慧的观照,空假中的观照。空观调伏不好的相状,假观去加强这个布施、持戒、忆佛念佛的相状,变成一种愿力。那么你这样透过事修、理观去启动你的真如本性,恭喜你!你心中的大白牛车开始启动了,你的生命开始不断地进步了,而且这个进步最重要的是它辗转增盛。
诸位!为什么很多人他去修慈善事业,生天以后又回到人世间,享受快乐以后,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跟没有修之前一样回到原点?而有些人他今天修慈善事业生到天上去,他天界享完以后,他的善根力增长了,他福报享完以后会在他过去的善根不断地进步。因为他的车子前面有一只牛,就是他有智慧的观照。他布施,在过去修布施的时候不只是注意外在的相状,他更重要的是注意他心中塑造的那个布施相状转成一种愿力。
所以这样子讲就有六个差别。我们看讲义的十八面,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
二、名字即佛。闻此佛乘,能生信解。
三、观行即佛。念念观心,无间无杂。
四、相似即佛。粗垢先落,六根清净。
五、分证即佛。开示悟入,游于四方。
六、究竟即佛。直至道场,众行都息。运他不休,利乐无尽。
这段是蕅益大师把大白牛车分成六种:
一种是理即大白牛车,就是一切众生带有性德的大白牛车。就是说,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也没学《楞严经》,也没学《法华经》,你也不知道你真如本性有无量的大白牛车,有广大的大白牛车。那么,你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起烦恼、造业,学佛以后你还是用攀缘心修福德,其实你就是理即大白牛车,有等于没有,就是日用而不知。其实大白牛车在仓库,但是你没有去启动它,就可惜了。就是有具足,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启动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名字即的大白牛车。“闻此佛乘,能生信解。”你开始学《法华经》了,你相信你的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台大白牛车停在那里,而且你相信你可以启动它。这个信解,智者大师叫做“随顺”,有随顺的意思。就是说,我可能不能马上去开得很快,但是我已经开始念念随顺。就是随喜,随顺、欢喜叫随喜。
一般来说,到了名字即的大白牛车,一般人听完《法华经》得到信解以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他会做一件事:他一定会去受菩萨戒,一定会的,没有例外。他肯定他的一念心性跟诸佛菩萨的本性相同的时候,就像一个贫穷人知道地里面有很多珍宝,一定会把它挖出来,不可能还是过着贫穷生活。开显的方式,除了理观就是受戒,受菩萨戒、发愿。
第三个,观行即大白牛车,“念念观心,无间无杂”。这个就不容易了。观行即,那叫做五品观行位,那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证的阶位。开始怎么样?圆伏五住,五品观行位。这个是在十信之前,“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然后烦恼完全调伏不动,这是观行位。
第四个,相似即的大白牛车,“粗垢先落,六根清净”。这个粗垢就是三界的见思,那么这一定要有禅定的帮助了,就是六根清净位。阿罗汉听了《法华经》以后,他不管是从〈方便品〉成就信解,还是从〈譬喻品〉成就信解,他转过来就直接入相似位,因为他见思脱落了。这是相似即的大白牛车。
第五个是分证即的大白牛车。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游于四方”,他能够在身、受、心、法通达无碍。我们现在大白牛车只是在一念的心中,而他能够把一念心落实到身、受、心、法,都是大白牛车。这个是从初地到十地到等觉。
第六个是最尊贵最殊胜的大白牛车,究竟即大白牛车。它能够直至无上菩提的道场而“众行都息”。这个众行就是指的自利的修行,在因地叫做观照,空假中三观的观照,在果地叫做智慧。这不是观照了,他不用观照了,他任运就生起智慧。
那么,大白牛车把你载到了无上菩提,你干嘛呢?你开始只做一件事:度化众生,你开始“运他不休,利乐无尽”,用你的大白牛车从空出假,来到凡夫的世界,开始净佛国土,成熟众生。你可能开始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父亲、做他的儿子跟他结缘,然后慢慢从成熟众生当中发愿,你未来要成就什么国土。那么你生生世世广结众生因缘以后,这些跟你有缘的众生,经过你的度化,差不多了,善根成熟了,你的国土也差不多了,就把这些有缘的众生接到你的国土去。等到你这些众生法缘已尽,该度的都已度了,没有度的也种下得度的因缘了,你这个应化身就结束了。那从今以后你就不能现佛身了,因为你这一期的应化结束了。然后你大白牛车又变成凡夫的相状,又开始跟众生结缘。
所以,成佛之前的大白牛车是把自己带到无上菩提,成佛以后是从无上菩提再回入娑婆度有情,又回到凡夫世界。所以那个大白牛车有两个方向:自利是上去,利他是下来。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念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起菩提愿。
过去一休和尚跟他师父师徒俩在山中一个小茅蓬打禅七。这禅七快结束了,到了第七天下午,到晚上就结束了,突然间他师父说,别坐了。因为两个人经过七天的修学心都静下来。他说,别坐了,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他师父就把一休和尚从茅蓬带出来,又一路带到山顶上去,一路上可以说是清风绿草、鸟语花香。这两个就坐在那个地方看着四方,看完以后他师父也一句话不说。好,回去。
黄昏的时候,师徒俩就慢慢回寺庙。快到的时候(一般当然是两个要一起进去),他师父却先进去,把门关起来,把一休和尚关在外面。一休和尚不知道为什么把他关在外面,就坐在阶梯上等,等等等……从黄昏等到天黑。天黑以后他师父就把山门打开了,探头出去说:“一休!你看到什么?”一休和尚说:“天黑了,我什么都看不到。”他师父说:“还有呢?”一休和尚回答不出。他师父就很生气,又把山门关起来:“什么都看不到,你这七天禅白坐了!”后来一休和尚一想,欸,他说:“师父!我知道了!”他师父又把门打开来。他说:“我虽然天黑了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一切都在。”
注意!一切都在。白天的景观跟晚上的景观差别是,一个看得到,一个看不到。但是诸位!山上的景观到了晚上还在不在?当然在!青山依旧在,只是没有照亮而已。
一切都在!这是关键。我们现在是一个黑暗的真如本性,但是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解。
诸位!请你从今以后不要老是觉得你业障深重。对,没错!我们从因缘角度,在修皈依的时候是业障深重。业障深重是从因缘所生法的假名、假相来安立的,其实你回归到本性的时候,你要肯定自己。所以佛法有否定门跟肯定门。修皈依你要跟阿弥陀佛修皈依,当然你不能说我跟你一样。修皈依的时候谦卑一点:我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我皈依阿弥陀佛。但是你要往生的时候就当仁不让了:极乐世界是我心中本具,所以我用我本具的一念心性来忆念弥陀,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念佛的时候是谦卑,往生的时候你要肯定你可以往生。
所以诸位!你在实法跟权法的操作要非常的灵活。从权法的角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我是业障深重,但是你回归实法的时候你要当仁不让。所以诸位,你现在有两套方法:一个是权法,权法妙,落入因缘所生法,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落入真实法,我们跟诸佛是同一个真如本性,叫做名字即的真如本性,名字即的大白牛车,所谓的“一切都在”。
这就是我们把前面佛陀讲的三车一车之间的相互的对接关系做一个说明。
寅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陀对于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非常满意,讲了两句话,你回答得很好,回答得很好。正如你所说的,这个长者为了救拔诸子远离三界的火宅而先以三车作为引导,这个事情是不虚妄的。因为他们的确是远离火宅了,这种功德是不虚妄的,是事实。
癸二、合法子一、合总喻;子二、合别喻
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里面分两科。第一个“合总喻”,合前面的略说。
子一、合总喻
看经文。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先把经文消释。
舍利弗!作为九法界导师的如来,他教化众生的过程“亦复如是”,就跟长者去救三界火宅中的诸子的道理是一样。为什么呢?佛陀作为一切世间的慈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有三大功德:
第一个,断德圆满。什么叫断德圆满呢?“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怖畏指的是烦恼障,一个有烦恼的人他心中会怖畏的;衰恼是报障,衰恼就是老病死的障碍;忧患指的是业障,就是众生有这个生死业力,所以在人事当中,业缘的牵动,往往不得自在。而佛陀能够透过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业障、报障以及他的根本的无明惑。这个无明惑,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的攀缘心。烦恼、业力跟果报,都是取相攀缘所造成的,这是根本。而且是“永尽无余”。佛陀断德圆满。
第二个,佛陀的智德圆满。他不只是修空观,佛陀因地修假观,一心三观里面的假观,成就无量的知见。这个是佛陀的实智,成就一心三观的智慧,而且是十力、四无所畏,有大神通力跟大智慧力。这个前面都是讲真实智。而且更重要的是佛陀面对众生的时候,还有方便智慧波罗蜜,佛陀有权法,有三乘的权法。这个是赞叹佛陀的智慧。
这以下讲恩德圆满,大悲心。“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陀的智慧最关键是“常无懈倦,恒求善事”。这个大悲心在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衡量一个菩萨的水平不是看智慧而已,得看你的大悲心。
这个大悲心有两个观察点:在地前,初地之前,看一个人的大悲心,看主动跟被动,就看得出这个人是智增上还是悲增上。你看有些人度化众生是主动积极的,为诸众生不请友,这种人基本上大悲,悲增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智增上菩萨相对保守,他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修学解脱,自身的解脱。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大悲心,但是被动,他有因缘碰到了,他也是会出手。所以在地前的慈悲心,有主动被动的差别。
那么地后,初地以后就没有所谓的被动了,初地以后的菩萨都是主动积极的。因为他开始怎么样?他从般若道入方便道,他就是要跟众生结缘,因为他开始要创造国土了,国土就是要有眷属。那么初地以后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菩萨休不休息,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功用行,就八地了。八地之前,这菩萨虽然主动积极,他是要稍作休息。菩萨有时候累了,他回到大白牛车的垫子上躺一躺,入真如三昧,入无分别智,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在经典上说,尤其是前半段在凡夫位的时候走声闻乘的回小向大的菩萨,就算他入了地以后,他都有一些习气,他要暂时休息,他有时候入这个真如三昧休息一下。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没有休息这件事情,他不需要休息。这个就是普贤之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当一个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已经到了不休息。你听到不休息,你大概就知道他的档次是八地以上了。八地以上,叫做“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当然佛陀那没话说了,佛陀的大悲心肯定是无作妙德,圆满了。
那么佛陀是透过长时间的断德、智德、恩德圆满以后,才受生于三界火宅当中。那么他为什么受生呢?为“度化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离开三界的果报跟调伏内心的烦恼,还有“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最后再教化他成就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说什么呢?合“长者喻”。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真正的身分,这很重要。就是说,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而不是声闻人所认知的:佛陀跟我是生死业力凡夫,他是来到人世间以后才成佛的。这有很大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它影响到:佛陀施设的三乘,结果三乘人成就涅槃以后佛陀却说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虚妄!关键就在这里了。
如果佛陀一开始就知道全盘的情况,就是佛陀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全盘的布局,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不乖本心,这一切都在佛陀掌控当中。他一开始就知道,我必须要先这样做、再这样做,那佛陀没有虚妄。如果佛陀一开始是为实施权,后来后悔了,本来给你三车结果他后悔,他否定三车,最后给你一车,那佛陀有虚妄。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他有没有资格看到事情的全貌?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确认佛陀的身分,才知道佛陀今天答应给三车而没有三车到底虚不虚妄。就是,佛陀已经是智德、断德尤其智慧圆满了,佛陀施设方便跟最后开显真实,这是早在他的规划当中,所以他没有虚妄。蕅益大师讲,“不乖本心”,他没有违背他最初的心意,他没有欺诳。就是你这个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看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到底有没有虚妄,重点是要看佛陀一出生的时候、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其实佛陀是准备好了再来度化众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跟后面有没有虚妄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一点先确认佛陀真实的身分,是从本垂迹,佛陀是从圆满的法报二身而变现一个丈六的比丘相,这个是没有虚妄的。
子二、合别喻分四:丑一、合长者见火喻;丑二、合舍几用车喻;丑三、合等赐大车喻;丑四、合无虚妄喻
这个地方讲,佛陀您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没有虚妄,那您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呢?这以下说明他的理由。
丑一、合长者见火喻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我们看《法华经》,前面〈方便品〉说,其实佛陀刚开始他到人间,第一个想法是要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当然希望众生修行的时间越短越好,哪一个佛陀会特地把时间拉长呢?所以,按照佛陀自己的心意,他是希望直接把一念心性、一心三观的实法告诉你,莫向外求!你只要在一念心性里面修空假中三观,你就能够了生死,就能够直接成佛。捷径!
但是这地方出现了变化,我们看佛陀看到了什么。
第一个,“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佛陀的本意是要让众生马上成佛,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佛陀看到众生进入了五浊恶世。三界火宅,就是这个果报火烧得特别厉害,这个生老病死的因缘特别的炽盛,报障。
第二个,“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不是只有报障而已,众生对于这个果报体还特别的爱取,生起爱取的烦恼而产生了烦恼火。这个果报生起烦恼,那个烦恼一直烧,久了他就付诸行动,就开始造业了,就变成业障之火。所以由这个业力,贪着追求故,今生受种种的痛苦;来生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生到人天,还有贫穷困苦。诸天好一点;人世间,你得到人的果报不容易,但是你要是过去生有悭贪的烦恼罪业,还是贫穷困苦。或者爱别离苦,诸天的痛苦最厉害的就是爱别离苦,所以诸天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的非常少。而且更可怕是诸天有神通,诸天在死亡之前,他大概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了。
你看帝释。帝释他福报享尽的时候,就知道他来生要投胎到乡村的一只猪,猪的母胎。还好他是有相信三宝,赶快跟本师释迦牟尼佛修皈依,然后才避免了这次投胎。所以天人对于爱别离苦——就是他已经习惯了那种快乐的诸天的眷属,突然间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天女不搭理他,身体开始发臭了——他内心的挫折感是非常严重的。这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天也有这个怨憎会苦,因为阿修罗一天到晚跟诸天打仗,有时候打赢,有时候打输,就是他不欢喜的人老是跟他斗争。“如是等种种痛苦。”
佛陀本来是充满了理想,要来让一切众生马上成佛,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他看到了众生有三种火:果报火、烦恼火、业力之火。这是第一个,他看到了。
第二个是佛陀看到更可怕的事情。看第二段。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佛陀看到众生落入了惑业苦的循环,而且众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内心一点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内心各式各样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说,它本来是假的,但是凡夫弄假成真。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游戏就是取相惑,众生各取自己的相状。你看一天到晚喜欢财富的人,他心中就打那个财富相状的妄想,他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个人:你追求财富,你可能会去坐牢,或者会怎么样。他什么都不怕!就是他这种游戏以后,就造成了“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他对于自己身处三界火宅,没有智慧去观照,所以“不觉不知”;对于来生的痛苦果报,也“不惊不怖”;也“不生厌离”想,“不求解脱”,只是在三界火宅当中“东西驰走”,辗转地轮回。就是忏公师父经常说的: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乃至生生世世如此——“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这个是最严重了。就是说,你要知道怕、知道觉悟,你还有救。而你面对这个三界火宅,什么都不知道怕!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怎么样?看第三段。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此已”,佛陀是见到两件事:见到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众生处在颠倒妄想当中。看到这两件事,“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而以无量无边的大乘的法乐,“令其游戏”。
前面的长行文,诸位你还记得吗?佛陀来到人世间,看到三界起火、众生不觉不知,佛陀是“生大惊怖”啊。你还记得吧?前面的经文是这样子的,是非常担忧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因为第一个,情况非常的急迫,这个火宅已经烧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了。你要是说你投生在人寿八万岁,太平盛世,大家受持五戒十善,烦恼障、业障、报障没那么重,你慢慢修都可以。这个三界火宅非常厉害,而众生的善根又薄弱,又不知道怕!
在《大毗婆沙论》讲一件公案说,说是有一个人,他跟三个人结下非常深的冤家,但是这个人他躲起来,躲在山洞里面。这三个冤家找不到他在哪里,就不得其便,所以这个怨恨就不断累积、不断累积。后来这三个人就想办法,说我们要找他报仇,他老躲在山洞也不是个办法,我们用各式各样的声音跟影像把他给调出来,从山洞调出来。三个人就创造很多美好的音声,现出美好的影像,就把这个人从山洞里面调出来,这三个冤家就把他给杀死了。
这比喻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人会生长在五浊恶世,这是长时间烦恼跟业力的积累。我们入减劫以后,大家的烦恼业力其实越积越多。所以五浊恶世是怎么回事?就是众生的共业,烦恼业力的共业。就是说,会在五浊恶世投胎的人,他的福德力差,烦恼都比较粗重,就是这个人的标准刚好做人而已,刚好到达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说,他今天本来是躲在山洞,他没有投胎之前什么事都没有;一投胎以后,烦恼、业力、果报三个冤家开始找他了,就三种火烧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就是,第一个,三界火宅;第二个,众生欢喜游戏。所以对众生来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有颠倒妄想,外有三界火宅。佛陀这两件事都看到了,所以佛陀进入了深思,应该怎么办!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72/416497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整个《法华经》的〈譬喻品〉,讲到三界火宅。三界火宅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三车,第二个是一车。佛陀先讲三车的方便门来成就解脱道,最后讲到一佛乘的大白牛车来成就菩提道。也就是说,佛陀面对三界的众生,他是一个两阶段式的成佛,先成就解脱道,再成就菩提道。
现在有两个重点。我们上一堂课讲到:第一个重点,怎么样对接;第二个重点,怎么样修学。
就是说,我们以前可以说是心外求法,我们很苦恼。我们必须要靠法力的摄受,修无常、无我的法来调伏烦恼,就像一个人要吃药一样。我们一开始是仰仗法力,现在佛陀说,法力都是方便,走到最后要仰仗心力,从外面的依靠法的摄受变成内在的心性的安住。这个地方的对接是一个关键,就是天台宗的观心法门。
这个时候你要正念真如,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忆念你的清净心。那么这一点就是说,我们三乘人要成佛,没有一个人是靠法力成佛的,不可能。诸位!法力会让我们解脱,但是成佛,你要找到成佛的正因,就是你的佛性。没有一个人成佛是向外追求的,没有一个人。解脱、安乐,可以!佛陀可以创造一个法,让你暂时地安乐,暂时地解脱。
所以,到了成佛之道,就必须从权法而入实法。真实的法,就是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是第一个。对接的方式就是内观,就是告诉三乘人,你现在不能靠外在的力量了,因为你能够靠的外力已经让你走过了解脱道;后半段的路,菩提道,就是你要启动你的内在的自性功德力。
这个启动的方式,就是我们说的,佛陀赐给我们大白牛车,而我们该怎么做?天台智者大师大智慧,他提出了两个观法: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就是我们怎么透过观照内心的方式,来把我们真如的功德开显出来。
如果你今天已经经过前面三车的调伏,就是你是一个二乘的圣者,你可以直接会归到一念心性,你不用修空观了,因为你空观前面修过了。所以二乘人从三车对接到一车的时候,他直接修假观。
他这个假观怎么修呢?我们说明一下。第一个,如是相;第二个,如是性。就是性相的操作。比方说修布施,我们今天在修布施的时候有一个布施的行为,我们内心会出现一个布施的相状。可惜的是,我们一般人在修布施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布施的行为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进步的原因:我们总是向外追求,追求一种布施的善业,用这个善业让我们成就来生快乐的果报;这个快乐果报享受完以后,回到人世间,又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是现在的你,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提升。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把如是相转成如是性,这是可惜的地方。
现在大白牛车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有布施这么一个行为的时候,请你不要注意你布施给谁,也不要去注意你到底布施了什么东西,重点是你心中出现一个布施的相状,这是你要利用的。我们讲“借相修心”,你要去思惟这个相状有无量的功德。这个就是你启动自性功德的一个很重要的相状,布施相。透过观照,思惟布施的功德而产生愿力,一种菩提愿,观照力产生一种誓愿力。那么这样子,你这个布施就不是一个行为而已了,你叫做布施波罗蜜。你以前重视布施的行为,你只有去庄严这部车子,但是你这部车前面没有牛,你只有车子。这个车子就是装得很漂亮,但是你永远没办法进步。因为你的心态永远没办法改变,你没有透过这种相状(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观照它,然后把它转成心中的愿力。
我们现在一个会观心的人,会操作内心的人,我们透过布施,重点不是布施的行为,我们是透过布施的行为创造一个布施的相状,产生一种布施的愿望,而升华一种成佛的愿力。这样子,你这部车子前面有一只牛。你会透过布施创造福报,这福报你没有少。就是说布施的行为你不重视它,你这个福报还是没少,而你多了一个心灵的提升;你下一次布施的力量更强,因为你有这部车子,大白牛车走的速度更快。
比方说净土宗,很多人只会念佛。其实你应该透过念佛的一个相状,把它引生成往生,你要把这个念佛的相状跟往生结合。我为什么要念佛?因为极乐世界有依报的庄严,宝树、宫殿、楼阁;有正报庄严,你能够成就五种神通,你能够寿命无量,你能够衣食自然,你那个正报的身心有殊胜的安乐、解脱,甚至于亲近十方诸佛。你这样子的话,你那个念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让所有的修行有一种明确的方向。如果你走圣道门的,你走难行道的,你的方向就是直趋无上菩提;净土宗,就是所有的相状都要导归净土。
诸位!我们以前讨厌相状。是的,我们以前被相状所害,因为以前的相状是攀缘心,我们攀缘我相、人相、众生相,财色名食睡的相状,所以佛陀诃责我们。空观跟假观的操作方式是,当这个相状是错误的,你用空观调伏,不净、苦、无常、无我,诃责它;当这个相状是正确的,你要鼓励它、赞叹它,把它转成一种愿力。
所以,当我们开始从广修法门会归到心性的时候,我们是借外在的法门,开始在内心里面操作了。这种内心的操作,蕅益大师用一句话把它讲完,叫做“妙因妙果不离一心”。这句话说得好!我们以前对因果的认识,是说我造了善业……你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因为善业让你往生了,到天上去的。这个是权法。你有这种概念,你是权法。诸位!你布施的善业会让你往生,是你的内心让你到天上去的,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心是。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接引是一个助缘,是你内心的愿力、你那种大白牛车的愿力把你带到净土去的,阿弥陀佛发的愿只是一个助缘。你内心没有往生的愿力,阿弥陀佛也没办法摄受你,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所以这个大白牛车的概念就是说,要想办法在你的内心当中要有那一只牛出来。那只牛就是你要透过观照,善用你心中美好的相状。念佛的相状出现,把相状转成往生的愿力;布施的相状出现,把布施的相状转成一种菩提的愿力。重点在这个“如是性”,观照、发愿。谈到相状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讲,成也相状是败也相状。
比方说,我们以前是一个白板,因为一天到晚向外攀缘,凡夫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在这白板画上了一个三界火宅,自己的内心变现一个火宅让自己受用。那么佛陀出世以后说,这个火宅不能用,把它擦掉。佛陀用空观的智慧把这个相状擦掉。二乘人认为,我的目的就是把那个白板上面的火宅擦掉,变成一个白板,大事已办了。佛陀说,且慢!我的目的不是把火宅擦掉而已,你现在开始怎么样呢?“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请你把这个宫殿再画出来。注意!我们消灭的不是那个白板,那个白板没有错,是白板所现的那个火宅的假相。所以,当我们在走解脱道的时候,注意:我们是破坏妄想,不能伤害真如。那个能变现的真如是没有错。就是,诸位,白板永远没有错,是白板上面的影像有错!
我们过去因为相状而堕落,是因为我们心态没准备好,我们没有智慧,所以我们会很怕相状。看到相状说,哎呀,念佛就好,不要乱想,不要胡思乱想。你这样子,错损菩提!其实,有相状,你要去判断:它是一种颠倒相,那就用空观调伏;那是一种正确的相状,用假观的智慧去带动它,让它变成愿力。所以一个安住真如的人,他从今以后不怕相状,因为我可以用空观去消灭它,我可以用假观来启动它。
所以这个实法就是说,重点不是影像,重点是你站在白板的角度去改造你的人生。这个就是所谓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十法界都是可以改变的,你要掌握那一念心。当然,佛陀在讲三乘的时候没讲那么清楚,只是说你想办法把这个火宅给擦掉,用空性把它擦掉就好了,趋向偏空涅槃就好了,他没有说擦掉以后又重新可以画出来。所以这个三车跟一车的对接就是,三乘法它的思想在法力,透过法力消除烦恼业力;那么到了真实法,强调的是一念心,“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大白牛车跟三车的最大差别,是它已经回归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回到我们生命的原始点,开始重新塑造生命。
我们看第二个,三因六即。
那么这样子讲的话,就是成佛有三种因。
先看第一个,最下面的“正因理性”,这最关键了。我们要花很多很多时间,相信自己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致的,虽然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就好像说,我的白板画的图像很糟糕,佛陀的白板画的相状很庄严,但是对不起,那个白板是一样的。这样懂吗?白板是一样的,图像是可以改变的,我的白板跟佛的白板是一样的。第一个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要花很多时间建立正因理性,然后你才有资格修缘因跟了因。如果你正因理性没有承当下来,那就没有所谓的缘因跟了因了。
那么缘因就是说,事修。你一旦相信你的心,你打妄想的心的本质跟佛陀的本质是一样,那么你开始事修,布施、持戒、忆佛念佛。当这种相状在心中出现以后,善用你的观照,智慧的观照,空假中的观照。空观调伏不好的相状,假观去加强这个布施、持戒、忆佛念佛的相状,变成一种愿力。那么你这样透过事修、理观去启动你的真如本性,恭喜你!你心中的大白牛车开始启动了,你的生命开始不断地进步了,而且这个进步最重要的是它辗转增盛。
诸位!为什么很多人他去修慈善事业,生天以后又回到人世间,享受快乐以后,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跟没有修之前一样回到原点?而有些人他今天修慈善事业生到天上去,他天界享完以后,他的善根力增长了,他福报享完以后会在他过去的善根不断地进步。因为他的车子前面有一只牛,就是他有智慧的观照。他布施,在过去修布施的时候不只是注意外在的相状,他更重要的是注意他心中塑造的那个布施相状转成一种愿力。
所以这样子讲就有六个差别。我们看讲义的十八面,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
二、名字即佛。闻此佛乘,能生信解。
三、观行即佛。念念观心,无间无杂。
四、相似即佛。粗垢先落,六根清净。
五、分证即佛。开示悟入,游于四方。
六、究竟即佛。直至道场,众行都息。运他不休,利乐无尽。
这段是蕅益大师把大白牛车分成六种:
一种是理即大白牛车,就是一切众生带有性德的大白牛车。就是说,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也没学《楞严经》,也没学《法华经》,你也不知道你真如本性有无量的大白牛车,有广大的大白牛车。那么,你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起烦恼、造业,学佛以后你还是用攀缘心修福德,其实你就是理即大白牛车,有等于没有,就是日用而不知。其实大白牛车在仓库,但是你没有去启动它,就可惜了。就是有具足,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启动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名字即的大白牛车。“闻此佛乘,能生信解。”你开始学《法华经》了,你相信你的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台大白牛车停在那里,而且你相信你可以启动它。这个信解,智者大师叫做“随顺”,有随顺的意思。就是说,我可能不能马上去开得很快,但是我已经开始念念随顺。就是随喜,随顺、欢喜叫随喜。
一般来说,到了名字即的大白牛车,一般人听完《法华经》得到信解以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他会做一件事:他一定会去受菩萨戒,一定会的,没有例外。他肯定他的一念心性跟诸佛菩萨的本性相同的时候,就像一个贫穷人知道地里面有很多珍宝,一定会把它挖出来,不可能还是过着贫穷生活。开显的方式,除了理观就是受戒,受菩萨戒、发愿。
第三个,观行即大白牛车,“念念观心,无间无杂”。这个就不容易了。观行即,那叫做五品观行位,那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证的阶位。开始怎么样?圆伏五住,五品观行位。这个是在十信之前,“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然后烦恼完全调伏不动,这是观行位。
第四个,相似即的大白牛车,“粗垢先落,六根清净”。这个粗垢就是三界的见思,那么这一定要有禅定的帮助了,就是六根清净位。阿罗汉听了《法华经》以后,他不管是从〈方便品〉成就信解,还是从〈譬喻品〉成就信解,他转过来就直接入相似位,因为他见思脱落了。这是相似即的大白牛车。
第五个是分证即的大白牛车。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游于四方”,他能够在身、受、心、法通达无碍。我们现在大白牛车只是在一念的心中,而他能够把一念心落实到身、受、心、法,都是大白牛车。这个是从初地到十地到等觉。
第六个是最尊贵最殊胜的大白牛车,究竟即大白牛车。它能够直至无上菩提的道场而“众行都息”。这个众行就是指的自利的修行,在因地叫做观照,空假中三观的观照,在果地叫做智慧。这不是观照了,他不用观照了,他任运就生起智慧。
那么,大白牛车把你载到了无上菩提,你干嘛呢?你开始只做一件事:度化众生,你开始“运他不休,利乐无尽”,用你的大白牛车从空出假,来到凡夫的世界,开始净佛国土,成熟众生。你可能开始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父亲、做他的儿子跟他结缘,然后慢慢从成熟众生当中发愿,你未来要成就什么国土。那么你生生世世广结众生因缘以后,这些跟你有缘的众生,经过你的度化,差不多了,善根成熟了,你的国土也差不多了,就把这些有缘的众生接到你的国土去。等到你这些众生法缘已尽,该度的都已度了,没有度的也种下得度的因缘了,你这个应化身就结束了。那从今以后你就不能现佛身了,因为你这一期的应化结束了。然后你大白牛车又变成凡夫的相状,又开始跟众生结缘。
所以,成佛之前的大白牛车是把自己带到无上菩提,成佛以后是从无上菩提再回入娑婆度有情,又回到凡夫世界。所以那个大白牛车有两个方向:自利是上去,利他是下来。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念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起菩提愿。
过去一休和尚跟他师父师徒俩在山中一个小茅蓬打禅七。这禅七快结束了,到了第七天下午,到晚上就结束了,突然间他师父说,别坐了。因为两个人经过七天的修学心都静下来。他说,别坐了,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他师父就把一休和尚从茅蓬带出来,又一路带到山顶上去,一路上可以说是清风绿草、鸟语花香。这两个就坐在那个地方看着四方,看完以后他师父也一句话不说。好,回去。
黄昏的时候,师徒俩就慢慢回寺庙。快到的时候(一般当然是两个要一起进去),他师父却先进去,把门关起来,把一休和尚关在外面。一休和尚不知道为什么把他关在外面,就坐在阶梯上等,等等等……从黄昏等到天黑。天黑以后他师父就把山门打开了,探头出去说:“一休!你看到什么?”一休和尚说:“天黑了,我什么都看不到。”他师父说:“还有呢?”一休和尚回答不出。他师父就很生气,又把山门关起来:“什么都看不到,你这七天禅白坐了!”后来一休和尚一想,欸,他说:“师父!我知道了!”他师父又把门打开来。他说:“我虽然天黑了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一切都在。”
注意!一切都在。白天的景观跟晚上的景观差别是,一个看得到,一个看不到。但是诸位!山上的景观到了晚上还在不在?当然在!青山依旧在,只是没有照亮而已。
一切都在!这是关键。我们现在是一个黑暗的真如本性,但是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解。
诸位!请你从今以后不要老是觉得你业障深重。对,没错!我们从因缘角度,在修皈依的时候是业障深重。业障深重是从因缘所生法的假名、假相来安立的,其实你回归到本性的时候,你要肯定自己。所以佛法有否定门跟肯定门。修皈依你要跟阿弥陀佛修皈依,当然你不能说我跟你一样。修皈依的时候谦卑一点:我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我皈依阿弥陀佛。但是你要往生的时候就当仁不让了:极乐世界是我心中本具,所以我用我本具的一念心性来忆念弥陀,所以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自然感应道交。所以念佛的时候是谦卑,往生的时候你要肯定你可以往生。
所以诸位!你在实法跟权法的操作要非常的灵活。从权法的角度,落入因缘所生法,那我是业障深重,但是你回归实法的时候你要当仁不让。所以诸位,你现在有两套方法:一个是权法,权法妙,落入因缘所生法,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落入真实法,我们跟诸佛是同一个真如本性,叫做名字即的真如本性,名字即的大白牛车,所谓的“一切都在”。
这就是我们把前面佛陀讲的三车一车之间的相互的对接关系做一个说明。
寅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佛陀对于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非常满意,讲了两句话,你回答得很好,回答得很好。正如你所说的,这个长者为了救拔诸子远离三界的火宅而先以三车作为引导,这个事情是不虚妄的。因为他们的确是远离火宅了,这种功德是不虚妄的,是事实。
癸二、合法子一、合总喻;子二、合别喻
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里面分两科。第一个“合总喻”,合前面的略说。
子一、合总喻
看经文。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先把经文消释。
舍利弗!作为九法界导师的如来,他教化众生的过程“亦复如是”,就跟长者去救三界火宅中的诸子的道理是一样。为什么呢?佛陀作为一切世间的慈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有三大功德:
第一个,断德圆满。什么叫断德圆满呢?“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怖畏指的是烦恼障,一个有烦恼的人他心中会怖畏的;衰恼是报障,衰恼就是老病死的障碍;忧患指的是业障,就是众生有这个生死业力,所以在人事当中,业缘的牵动,往往不得自在。而佛陀能够透过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业障、报障以及他的根本的无明惑。这个无明惑,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的攀缘心。烦恼、业力跟果报,都是取相攀缘所造成的,这是根本。而且是“永尽无余”。佛陀断德圆满。
第二个,佛陀的智德圆满。他不只是修空观,佛陀因地修假观,一心三观里面的假观,成就无量的知见。这个是佛陀的实智,成就一心三观的智慧,而且是十力、四无所畏,有大神通力跟大智慧力。这个前面都是讲真实智。而且更重要的是佛陀面对众生的时候,还有方便智慧波罗蜜,佛陀有权法,有三乘的权法。这个是赞叹佛陀的智慧。
这以下讲恩德圆满,大悲心。“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陀的智慧最关键是“常无懈倦,恒求善事”。这个大悲心在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衡量一个菩萨的水平不是看智慧而已,得看你的大悲心。
这个大悲心有两个观察点:在地前,初地之前,看一个人的大悲心,看主动跟被动,就看得出这个人是智增上还是悲增上。你看有些人度化众生是主动积极的,为诸众生不请友,这种人基本上大悲,悲增上菩萨。在初地之前的智增上菩萨相对保守,他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修学解脱,自身的解脱。但是他也不是没有大悲心,但是被动,他有因缘碰到了,他也是会出手。所以在地前的慈悲心,有主动被动的差别。
那么地后,初地以后就没有所谓的被动了,初地以后的菩萨都是主动积极的。因为他开始怎么样?他从般若道入方便道,他就是要跟众生结缘,因为他开始要创造国土了,国土就是要有眷属。那么初地以后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菩萨休不休息,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功用行,就八地了。八地之前,这菩萨虽然主动积极,他是要稍作休息。菩萨有时候累了,他回到大白牛车的垫子上躺一躺,入真如三昧,入无分别智,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在经典上说,尤其是前半段在凡夫位的时候走声闻乘的回小向大的菩萨,就算他入了地以后,他都有一些习气,他要暂时休息,他有时候入这个真如三昧休息一下。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没有休息这件事情,他不需要休息。这个就是普贤之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当一个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已经到了不休息。你听到不休息,你大概就知道他的档次是八地以上了。八地以上,叫做“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当然佛陀那没话说了,佛陀的大悲心肯定是无作妙德,圆满了。
那么佛陀是透过长时间的断德、智德、恩德圆满以后,才受生于三界火宅当中。那么他为什么受生呢?为“度化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离开三界的果报跟调伏内心的烦恼,还有“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最后再教化他成就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说什么呢?合“长者喻”。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真正的身分,这很重要。就是说,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而不是声闻人所认知的:佛陀跟我是生死业力凡夫,他是来到人世间以后才成佛的。这有很大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它影响到:佛陀施设的三乘,结果三乘人成就涅槃以后佛陀却说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虚妄!关键就在这里了。
如果佛陀一开始就知道全盘的情况,就是佛陀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全盘的布局,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不乖本心,这一切都在佛陀掌控当中。他一开始就知道,我必须要先这样做、再这样做,那佛陀没有虚妄。如果佛陀一开始是为实施权,后来后悔了,本来给你三车结果他后悔,他否定三车,最后给你一车,那佛陀有虚妄。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他有没有资格看到事情的全貌?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确认佛陀的身分,才知道佛陀今天答应给三车而没有三车到底虚不虚妄。就是,佛陀已经是智德、断德尤其智慧圆满了,佛陀施设方便跟最后开显真实,这是早在他的规划当中,所以他没有虚妄。蕅益大师讲,“不乖本心”,他没有违背他最初的心意,他没有欺诳。就是你这个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看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到底有没有虚妄,重点是要看佛陀一出生的时候、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其实佛陀是准备好了再来度化众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跟后面有没有虚妄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一点先确认佛陀真实的身分,是从本垂迹,佛陀是从圆满的法报二身而变现一个丈六的比丘相,这个是没有虚妄的。
子二、合别喻分四:丑一、合长者见火喻;丑二、合舍几用车喻;丑三、合等赐大车喻;丑四、合无虚妄喻
这个地方讲,佛陀您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没有虚妄,那您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呢?这以下说明他的理由。
丑一、合长者见火喻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我们看《法华经》,前面〈方便品〉说,其实佛陀刚开始他到人间,第一个想法是要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当然希望众生修行的时间越短越好,哪一个佛陀会特地把时间拉长呢?所以,按照佛陀自己的心意,他是希望直接把一念心性、一心三观的实法告诉你,莫向外求!你只要在一念心性里面修空假中三观,你就能够了生死,就能够直接成佛。捷径!
但是这地方出现了变化,我们看佛陀看到了什么。
第一个,“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佛陀的本意是要让众生马上成佛,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佛陀看到众生进入了五浊恶世。三界火宅,就是这个果报火烧得特别厉害,这个生老病死的因缘特别的炽盛,报障。
第二个,“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不是只有报障而已,众生对于这个果报体还特别的爱取,生起爱取的烦恼而产生了烦恼火。这个果报生起烦恼,那个烦恼一直烧,久了他就付诸行动,就开始造业了,就变成业障之火。所以由这个业力,贪着追求故,今生受种种的痛苦;来生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生到人天,还有贫穷困苦。诸天好一点;人世间,你得到人的果报不容易,但是你要是过去生有悭贪的烦恼罪业,还是贫穷困苦。或者爱别离苦,诸天的痛苦最厉害的就是爱别离苦,所以诸天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的非常少。而且更可怕是诸天有神通,诸天在死亡之前,他大概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了。
你看帝释。帝释他福报享尽的时候,就知道他来生要投胎到乡村的一只猪,猪的母胎。还好他是有相信三宝,赶快跟本师释迦牟尼佛修皈依,然后才避免了这次投胎。所以天人对于爱别离苦——就是他已经习惯了那种快乐的诸天的眷属,突然间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天女不搭理他,身体开始发臭了——他内心的挫折感是非常严重的。这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诸天也有这个怨憎会苦,因为阿修罗一天到晚跟诸天打仗,有时候打赢,有时候打输,就是他不欢喜的人老是跟他斗争。“如是等种种痛苦。”
佛陀本来是充满了理想,要来让一切众生马上成佛,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他看到了众生有三种火:果报火、烦恼火、业力之火。这是第一个,他看到了。
第二个是佛陀看到更可怕的事情。看第二段。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佛陀看到众生落入了惑业苦的循环,而且众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内心一点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内心各式各样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说,它本来是假的,但是凡夫弄假成真。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游戏就是取相惑,众生各取自己的相状。你看一天到晚喜欢财富的人,他心中就打那个财富相状的妄想,他什么都不怕。你说这个人:你追求财富,你可能会去坐牢,或者会怎么样。他什么都不怕!就是他这种游戏以后,就造成了“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他对于自己身处三界火宅,没有智慧去观照,所以“不觉不知”;对于来生的痛苦果报,也“不惊不怖”;也“不生厌离”想,“不求解脱”,只是在三界火宅当中“东西驰走”,辗转地轮回。就是忏公师父经常说的: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乃至生生世世如此——“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这个是最严重了。就是说,你要知道怕、知道觉悟,你还有救。而你面对这个三界火宅,什么都不知道怕!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怎么样?看第三段。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此已”,佛陀是见到两件事:见到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众生处在颠倒妄想当中。看到这两件事,“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而以无量无边的大乘的法乐,“令其游戏”。
前面的长行文,诸位你还记得吗?佛陀来到人世间,看到三界起火、众生不觉不知,佛陀是“生大惊怖”啊。你还记得吧?前面的经文是这样子的,是非常担忧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因为第一个,情况非常的急迫,这个火宅已经烧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了。你要是说你投生在人寿八万岁,太平盛世,大家受持五戒十善,烦恼障、业障、报障没那么重,你慢慢修都可以。这个三界火宅非常厉害,而众生的善根又薄弱,又不知道怕!
在《大毗婆沙论》讲一件公案说,说是有一个人,他跟三个人结下非常深的冤家,但是这个人他躲起来,躲在山洞里面。这三个冤家找不到他在哪里,就不得其便,所以这个怨恨就不断累积、不断累积。后来这三个人就想办法,说我们要找他报仇,他老躲在山洞也不是个办法,我们用各式各样的声音跟影像把他给调出来,从山洞调出来。三个人就创造很多美好的音声,现出美好的影像,就把这个人从山洞里面调出来,这三个冤家就把他给杀死了。
这比喻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人会生长在五浊恶世,这是长时间烦恼跟业力的积累。我们入减劫以后,大家的烦恼业力其实越积越多。所以五浊恶世是怎么回事?就是众生的共业,烦恼业力的共业。就是说,会在五浊恶世投胎的人,他的福德力差,烦恼都比较粗重,就是这个人的标准刚好做人而已,刚好到达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说,他今天本来是躲在山洞,他没有投胎之前什么事都没有;一投胎以后,烦恼、业力、果报三个冤家开始找他了,就三种火烧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为实施权。就是,第一个,三界火宅;第二个,众生欢喜游戏。所以对众生来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有颠倒妄想,外有三界火宅。佛陀这两件事都看到了,所以佛陀进入了深思,应该怎么办!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72/416497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