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越劝仁恕,陛下越是无情
织田信长在撒谎,他的野望,就是席卷三国,包括大明,所谓的三个承诺,不越过汉城,割让仁川,发誓不侵扰大明的承诺,就跟放屁一样,朱翊钧看完国书,就非常非常肯定,这国书字里行间里,写满了拖延时间。
整个大明,就是一头猪都明白一个道理,决不能让倭寇上岸!倭寇上岸,大明永无宁日!
而朱翊钧拿着国书,怒喷朝鲜国王,是因为到现在朝鲜国王连外交都不会搞,一直不给出任何具体的、明确的承诺。
“朝鲜国王到现在,连粮草的承诺都不肯给,还在试图以大明祖宗成法,父母之邦将大明绑上战车,朕已经明确告知了朝鲜使者,义州看不到足够的粮草,朕的大军不可能前往九连城入朝作战!想都别想!”
“朝鲜国王还在让李后白游说大臣,试图让大明自带粮草前往。”朱翊钧将织田信长的国书扔到了一边,非常生气的说道。
这个现在被朱翊钧批评的朝鲜国王李昖,十九天都城沦丧敌手的李昖,在死后的庙号是宣宗,而且很快在他儿子手里变成了宣祖。
宣祖?何德何能称祖?十九天就把首都给丢了的王。
而且后世朝鲜文武对此人的评价都很高,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倭寇和大明天兵手中保住了朝鲜的统治;其第二大成就就是实现藩胡,就是让女真人和外喀尔喀部,部分的兀良哈部对朝鲜朝贡,也就是所谓的对明攻守同盟。
这就是李昖称宣祖的最大功绩。
但李昖如此做的代价呢?就是朝鲜的百姓,他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让大明入朝作战的具体时间,迟迟无法敲定,而倭寇在朝鲜的暴行,即便是远在大明的朱翊钧都已经听闻。
朝鲜八道,生灵涂炭。
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等九个番队,在朝鲜每攻下一处,即立刻展开屠城。
兵部尚书曾省吾拿出了几本塘报,开口说道:“大明海防巡检水上飞在朝鲜活动,我这里有几本水上飞亲眼看到的惨状,在汉城,在水原、在洪州、在清州、在光州、在釜山等等地方发生的惨案。”
“陈天德作为朝鲜瞭山,负责一百二十名海防巡检在朝鲜活动,刺探敌情,这是陈天德塘报的塘报。”
“我念两本,这有些残忍,诸位明公海涵。”
“倭寇在汉城驱赶朝鲜百姓建立了几多水池,引汉江水,每天下午开始蓄水,早上开始放水,一个池子可以容纳一千人左右,每一个番队都会派遣一百到两百个足轻,驱赶汉城百姓进入这些水池,用长杆带着刀头,无论谁想从水池里出来,都会被戳回去。”
“一个两岁的孩子被这种长杆枪刺挑起,孩子的母亲猛的站了起来,想要去抢夺自己的孩子,明知道她孩子已经死了,她也会死,但母亲依旧想要抢回孩子,但母亲被另外一个倭寇戳进了水里,引起了倭寇的哄笑。”
“倭寇番队大名要求,尸体要集中堆放防止出现瘟疫,汉城一个院落里,堆满了尸体,男的、女的、孩子也有,随意的摆放着,有没头的,有开膛破肚,有的手脚被砍去,有的则被斩为了两段,院子的墙上,签着无数的人头,孩子的头在屋子里,整整齐齐的签了几十个。”
“屋里的血有三寸厚,都冻成了血块,和外面的尸体一样,可以看到,这些院落,死后都有僧人在里面做了法事,超度亡魂。”
“汉江的两岸堆满了冻成冰块的尸体,之所以如此堆积,是为了防止朝鲜军队的反扑,而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些尸体会顺着汉江入海。”
“很多屠杀,都不用倭寇亲自动手,只需要驱赶百姓就行,有很多朝鲜的花郎,整条手臂都是刺青的花郎,做了倭寇的走狗,倭寇叫他们花郎协,或者皇协军,他们负责驱赶百姓,很多罪行不仅仅是倭寇在做,花郎协也在做,有过之无不及。”
曾省吾念完了第一本,这是汉城被攻陷后的第一天的惨剧,六百里加急送回大明的塘报。
织田信长打的是倭国天皇的名义,以朝鲜国王不肯到京都参洛为由发动的战争,所以叫做皇协军。
“倭寇在撒谎,他们对全城百姓说,是有人在反抗皇军,说有人从窗口射箭,有人刺杀,有人抱着火药与皇军同归于尽,这是谎言,汉城的难民没有人敢于反抗,反抗之说,不过是借口罢了。”
“倭寇并不想抓俘虏,我亲眼看到了一个百姓跪在了倭寇的脚下,不停地磕头请求饶命,倭寇用短的刀将他刺死,而后用长的倭刀,将脑袋砍下,因为不会砍头,砍了十几下,脑袋仍然挂在脖子上,倭寇悻悻离开。”
“第二天,天正亮的黎明,我(陈天德)被惊叫声吵醒,屠杀再次开始了,我外出看到了一个倭国的武士,带着四个足轻,在追逐三个百姓,一个妇女手里抱着一个没穿衣服的婴儿,大概四个月大,逃亡的过程中,婴儿失手掉在了地上,眼看着活不成了,妇女被箭射死,成丁在奔跑时摔倒,倭寇追上了他。”
“我(陈天德)走上前去,出示了火牌,打算救下这个成丁,可在我走过去时,一个足轻用短刀插进了成丁的颈上,猛插了三四下,血流了一地,倭寇警告我不要多事,我和三名海防巡检和对方对峙,最后倭寇快速交流,最后退去。”
“我从随军的商人处了解到,织田信长及倭国大名们要求所有入朝倭寇,不得对大明人出手,现在还在朝鲜活动的大明人很好辨认,身高马大、有两匹马、还有长短兵火器等武器,所以我可以看到这些,可我看不到的呢?”
“我应该做些什么吗?或许,但什么也做不了。”
“仅仅第一天,汉城就有超过两万多人被倭寇用各种手段杀死,我不知道倭寇要杀多久,要杀多少,但我知道杀戮不会停止,而且会愈演愈烈,一如当初他们在大明东南制造的罪行。”
“东南之安定,在海疆之上。”
曾省吾念完了第二本,他手里还有很多很多本这样的塘报,他看向了沉默的大臣们,继续说道:“陈天德很小的时候被倭寇戏耍,被倭寇给去了势,他活着就只想灭倭,他对倭寇十分仇恨。”
陈天德的遭遇,大明皇帝都知道,这个无儿无女了无牵挂的硬汉,最大的梦想是死在灭倭之战中。
所以陈天德去了最危险的地方,他对倭寇有着天大的仇怨,但不代表他的记录有任何的偏颇,相反,曾省吾为了照顾皇帝陛下的感受,没有把更恶劣的暴行念出来。
曾省吾继续说道:“这还只是汉城,而且是汉城的开始,这些惨剧在朝鲜的每个地方,正在发生,每屠杀一处,倭寇都会跳一种庆祝丰收的舞蹈。”
“印着家徽的和太鼓不停地被敲动,横笛是一种发出尖锐声音的乐器,短促而尖锐响彻天穹,遴选跳舞的武士,身上都带着一个素色布袋,上面写着名字,布袋里面是抢来的财货,街道的尽头,有很多的牌位,是倭寇所谓的英灵。”
“在钲响起的一瞬间,和太鼓被抬起来,素布魂幡被竖起,庆祝丰收的舞蹈,就开始了。”
“织田信长曾经严令禁止这种舞蹈,哪怕是在倭国本土,在自己家里跳这种舞,都要被严厉处罚,甚至是要被斩首示众,因为倭国大名彼此征战,时常制造各种杀孽,时常如此庆祝,织田信长也管不住,在朝鲜的倭寇,每完成一次屠杀,就会跳一次。”
文华殿上,所有大臣都在沉默,杀良冒功在大明是一个不被允许的罪名,连宁远侯李成梁粘上了这样的指控,都是黄泥糊裤裆,无论如何都说不清。
都是军兵,浙江九营在嘉靖三十四年起,因为倭患渐止,就已经开始出巡抗汛,倭国的武士,说他们是畜生都是赞扬。
表面上是庆祝丰收,祭祀英灵,但实际上是在庆祝屠杀的典礼,对于大明明公是很难理解的,显然织田信长也知道这样不对,但他无法控制和约束。
朝鲜国王李昖所谓的制衡智慧,大明天兵不能太强,倭寇也不能太强的智慧,在夹缝中保存朝鲜王室的统治,其本身是以百姓为惨烈代价而实现的。
这是失道。
朱翊钧也在沉默,他闭目良久,才睁开了眼,看着所有大臣说道:“礼部知道,督促朝鲜方面准备足够的大军使用五个月的粮草,并且堆积在义州;兵部知道,下章辽东都司,宁远侯遣有司官员点检清楚,奏闻朝廷。”
“文渊阁拟旨,李昖失道,褫夺李昖朝鲜国王王位,即日起,由王世子光海君嗣位,积极筹措粮草诸务,若贻误战机,杀无赦!”
“跟这么一群虫豸继续磨牙,简直是让世人嗤笑朕软糯!”
“一群虫豸!”
朱翊钧这个命令等同于违背了祖宗成法,洪武年间不征之国的祖训,朱翊钧不再遵守,而是深入干涉朝鲜诸事,因为他作为大明皇帝,实在是看不下去朝鲜统治阶级这群虫豸了。
倭寇一直是这样,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根深蒂固,连织田信长对此都一清二楚,可朝鲜号称小中华,统治阶级也如此虫豸,是朱翊钧不能忍受的。
要有人为汉城陷落负责,这个人就是朝鲜国王李昖,也不知道朝鲜的价值观是何等模样,这样的王八蛋居然也能称祖?这种垃圾,在中原只会收获骂名。
哪怕是创造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他仓皇逃离长安之后,也是被人笑话了近千年,张居正甚至多次引用李隆基的事迹,教导陛下克终之难,让陛下引以为戒。
“臣等遵旨。”张居正站起身来,带着群臣俯首领命,一如戚继光所说,大明有制海权,就是做什么都对,而倭国没有制海权,就是做什么都错。
朱翊钧看向了兵部说道:“下旨长崎总督府,要求织田信长下令全面撤出朝鲜,如若不然,天兵必至。”
这道圣旨,其实和织田信长的国书一样,都是不得不说的谎话,大意就是,如果织田信长撤军,大明军就不去了。
织田信长是决计无法撤军的,他就是下令,也撤不回来,而天兵必至,并不是宣战,而是宣战前的警告,誓师出征的檄文,才是宣战。
倭寇在短短十九天内,就制造数十起无差别屠杀的惨案,朱翊钧的命令,在加速战争的流程。
李舜臣在面圣的时候,说万望大明天兵解朝鲜万民于倒悬,大明皇帝初听这话,还不以为然,现在反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大明军对于朝鲜人而言,的确是天兵,的确是解救他们于倒悬。
这一日的廷议,大明大臣们和皇帝,达成了一致,推动加速战争的流程,廷议之中,有一件事是非常奇怪的,那就是大明海防巡检,居然可以在敌占区里,光明正大的活动,而倭寇居然真的执行了军令,不对大明海防巡检动手,不是倭寇令行禁止,而是倭寇也不敢动手。
因为海防巡检的身后站着十万水师,游龙号就停在济州岛的海港之中。
廷议之后,张居正和戚继光留在了文华殿上,大事开小会,小事开闭门会,大明皇帝和左膀右臂的这个闭门会,主要是确定战争的走向。“陛下,明年年初誓师开拔,臣以为可以让李如松带三个骑营,先走一步,前往九连城,一旦粮草凑齐了,立刻进入干涉,与此同时,水师切断倭寇海上补给。”戚继光站在堪舆图前,告知陛下由讲武学堂制定的第一阶段作战计划。
切断倭寇海上补给,就代表着大明军可以从漫长的海岸线任何一点登陆作战,现在倭寇在半岛之上,如同常山之蛇,制海权的优势,让大明军可以随时将其拦腰斩断。
这么做,是逼迫倭寇战略收缩,为大明军入朝打开局面。
一种十分霸道而且碾压式的打法,谨慎的戚继光制定如此作战计划的底气,是十三年来的振武,是陛下风雨不断、日复一日的到北大营操阅军马。
皇帝、将领、军兵之间的信任危机,大明皇帝用自己的勤劳和坚毅,给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解法,戚继光用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给出了自下而上的解法。
正是这两种解法,奠定了大明京营和水师的战无不胜。
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谨防这一仗,打成养寇自重和拥兵自重。”
“先生!”朱翊钧有些讶异的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富国强兵是万历元年先生首倡,大明军全饷,也是先生在万历三年推行,万历六年执行的新政。”
振武这件事,可是张居正新政重要部分!现在张居正反而提醒皇帝,防止打成养寇自重的烂仗。
“陛下,振武和防止养寇自重,这不矛盾。”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若是真的打成了养寇自重的烂仗,那就要议和,快速结束战争,绝对不能因为朝鲜,耽误了大明新政的推行。”
“战争现在还没开始,朝廷应该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沉默了片刻说道:“先生所言有理。”
张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确,不要让朝鲜半岛的局势,拖累大明的发展,打断大明新政的进程,大明利益高于朝鲜利益。
他的话也是一种未虑胜先虑败的慎重,作为决策者,作为大明亿兆瞻仰的皇帝,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分得清楚轻重缓急。
朱翊钧对此深表赞同。
中原王朝历代的战略,向来是对北方防守,对西域则是强横时进攻,衰弱时防守,对西南也就是岭南诸国,一般取攻势,而朝鲜半岛,因为战略纵深不深,面积不大,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等诸多方面原因,对中原王朝威胁较小,理当不是战略方向。
可历史往往不讲道理,朝鲜半岛方向,往往会发展成主要战略方向,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战皆败,最后连隋朝都灭亡了。
而到了唐朝,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大唐可谓是世界最强帝国,也用了整整五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才彻底摆平了东北方向战线,唐王朝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受东北线的牵制和拖累,唐在北线对突厥、薛延陀作战和西线对吐谷浑、吐蕃、西突厥作战都受到很大影响,常常陷入战略被动,兵不敷用。
大明正在重开西域,如果走了唐王朝的老路,东北方向的战线,打成了养寇自重的烂仗,大明朝重开西域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唐初明相房玄龄在弥留之际,给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遗言: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它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
房玄龄说,陛下威名功德已经足够了,开疆拓土也可以停止了,如果高丽上下有违臣节,就杀了他;侵扰百姓,就灭了他;如果势大威胁大唐,就除了他;可是没有这种危机,拖累大唐,只是为了隋朝雪耻,为了新罗报仇,就是收益小,损失大的行为。
张居正在闭门会的谏言,和房玄龄的遗言,是一致的,不能因为朝鲜半岛的问题,拖累坐烦大明。
而养寇自重的烂仗,就是拖累。
“如果打成烂仗的话,其实也不必要议和,大明京营撤出,大明辽东军进入朝鲜,由李成梁父子负责,养寇自重就养寇自重吧,定期打开邪马台军港的笼门,放一点倭寇入朝,给宁远侯养寇自重杀着玩,也给倭国本土放血,未尝不可,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
可控的养寇自重,一种很无情的玩法。
议和对大明而言,是一个非常耻辱的选择,这种骨鲠,到了崇祯年间,成了一种拖累,崇祯皇帝面对建奴,有意议和,但朝中风力舆论,逼着他不能议和。
朱翊钧思前想后,也不是非要议和,就这么拖着也未尝不可,反正辽东军本身就搞过养寇自重,大明也要灭倭,战场在朝鲜不在大明,每到这种拼血条的环节,大明的血条就会让敌人绝望。
“啊?”张居正看向了陛下,有些惊疑不定,陛下这番话,当真是冷酷无情,养寇自重的烂仗,居然给倭国放血,而且只要倭寇定期进犯,朝鲜人就会记得被倭寇荼毒的恐惧,有利于大明在朝鲜半岛的统治。
张居正这一辈子,可谓是无所不能的一生,只要他还活着,就没人敢颠覆新政,如果说有哪些遗憾,那就是张居正劝了十三年的仁恕之道,越劝,陛下越是无情。
“臣以为善。”张居正认可了陛下的无情。
戚继光欲言又止,他要是把陛下那一套天花战法告诉张居正,恐怕张居正才会更清楚,劝仁恕的话,陛下是一点都没听进去,戚继光最后没说出来,那是陛下最后兜底的手段,此战,大明不见得赢,但一定不会输。
李如松要带领三个骑营率先出发,先前往辽东,而后前往边境的九连城,等待粮草就位就进入朝鲜义州,大明军开始直接干涉。
李如松再次成为了大明先锋将军。
万历十三年腊月二十五日,朱翊钧来到了北大营武英楼,等待着校场点兵和开拔仪式的进行。
朱翊钧将平倭副将军印端在手里,看着李如松,正色说道:“李如松,尔为大明第一悍将,朕素知尔之勇武,但先锋之责重大,切记不可轻功冒进,大明现在耗得起,万事谋而后定,若是朝鲜王出尔反尔,甚至和倭寇勾结在一起,就退出朝鲜,从长计议。”
“到时候,朕再遣京营,将他们一网打尽便是。”
朱翊钧将平倭副将军印递给了李如松,继续说道:“既接将印,须知肩负万人生死,不可掉以轻心。”
大明皇帝往前凑了凑小声叮嘱道:“戚帅跟咱说,只有参透了胜负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才能为帅,你到了朝鲜,就好好打,打不过就跑,活着就是赢,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朝廷这头儿,咱给你顶着,不必为朝鲜拼命。”
“啊?”李如松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惊讶,陛下耳提面命的话,居然是让他打不过就跑,不要为朝鲜人拼命,这实在是让他出乎意料之外。
朱翊钧的军事天赋为零,但他看万历朝鲜战争,发现李如松、陈璘这些悍将,打了一些十分愚蠢的仗,明明可以稍微退一步,然后集结优势兵力,消灭对手,但往往是一步不退,五百人打五万都不肯撤;明明可以减少损失,但就是要拼命;明明有骑兵,却发挥不出自己的机动优势,跟倭寇死磕。
仔细研究就可以知道,这不是悍将们不知兵,或者说不把军兵的命当命,而是大明朝廷不信任这些将领,而是采信朝鲜国王李昖的话,这种偏听偏信,就造成了在前线的将领,哪怕是因为粮草不济动弹不得,也得进兵,不进兵都是罪责,更惶恐怯战、战败了。
所以,朱翊钧耳提面命就是,不必为朝鲜拼命,他们的国王自己都不把朝鲜人的人命当回事,大明军也要灵活一些。
“这是密喻,你且收好,这就是朕的最高指示,出了事,朕兜着。”朱翊钧将一个密匣交给了李如松,里面是骑缝章盖下的密喻,里面就一句话,就是他说的,不必为朝鲜拼命,敢这么给承诺,是大明耗得起,兜得住。
大明是天朝上国,最坏的结果也是养寇自重的烂仗。
戚继光站在一旁,本来想说慈不掌兵,但最终没有说出口,他觉得陛下指示的对,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了父母之邦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前线军兵卸下负担作战,才能更加灵活。
吹角连营,大明北大营的号角声响起,出发的吉时已到,大军准备开拔。
大明皇帝从武英楼里一步步的走到了校场,看向了在校场上云集的骑营,万人队,穿着棉服衣袄,脚上是棉鞋,背上鼓鼓囊囊的军囊里放的是棉被,每个军兵都带着一个毡绒帽。
这顶帽子是大明皇帝朱翊钧的发明,帽子是獭兔皮草制作,这种兔子来自于法兰西,由大明敕封葡萄牙国王安东尼奥,在万历三年引进大明的一种养殖兔,按照安东尼奥所说,獭兔就是兔中之王,其皮毛松软,保暖性极强,而且易于繁殖,肉质十分鲜美。
安东尼奥没有吹牛,獭兔引入大明之后,经过宝歧司的精心培育,成为了大明皇庄里极为重要的皮草来源。
毡绒帽是全皮制作,前沿有硬木板作为支撑,遮挡风雪,而外布护耳有下巴带可固定,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伤,而外布护耳的前面有扣,可以保护脸颊,整个外布护耳连带着护颈可以翻折到顶部,即便是春秋天,也不会行动不便。
春秋天是可以冻死人的,气温急速变化,人失温也会被冻死。
这帽子被军兵们起了外号,叫万历帽、长生帽,每军兵配两顶,每年可领一顶,这是皇恩浩荡,因为一顶纯皮毡绒帽可以用十几年都不坏,爱惜点,一帽传三代都不过分,陛下却每年都给军兵配一顶,以至于北大营的三级学堂里,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每人都能带着一顶这种帽子。
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有数百万只皇庄里的獭兔,会被杀死,而这些兔肉也会成为犒赏三军的大肉之一,而獭兔肉,也被军兵们叫做长生肉。
兔肉很好吃,朱翊钧很喜欢。
这一顶帽子的造价,只要二钱银子,而每个军兵每年的衣、服、被的标准是三银,这是十八两额定军饷之外的福利。
“大明军,威武!”朱翊钧没有长篇累牍的演讲,每次出征就只有这一句话。
因为大明军真的威武。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33/416169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整个大明,就是一头猪都明白一个道理,决不能让倭寇上岸!倭寇上岸,大明永无宁日!
而朱翊钧拿着国书,怒喷朝鲜国王,是因为到现在朝鲜国王连外交都不会搞,一直不给出任何具体的、明确的承诺。
“朝鲜国王到现在,连粮草的承诺都不肯给,还在试图以大明祖宗成法,父母之邦将大明绑上战车,朕已经明确告知了朝鲜使者,义州看不到足够的粮草,朕的大军不可能前往九连城入朝作战!想都别想!”
“朝鲜国王还在让李后白游说大臣,试图让大明自带粮草前往。”朱翊钧将织田信长的国书扔到了一边,非常生气的说道。
这个现在被朱翊钧批评的朝鲜国王李昖,十九天都城沦丧敌手的李昖,在死后的庙号是宣宗,而且很快在他儿子手里变成了宣祖。
宣祖?何德何能称祖?十九天就把首都给丢了的王。
而且后世朝鲜文武对此人的评价都很高,其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倭寇和大明天兵手中保住了朝鲜的统治;其第二大成就就是实现藩胡,就是让女真人和外喀尔喀部,部分的兀良哈部对朝鲜朝贡,也就是所谓的对明攻守同盟。
这就是李昖称宣祖的最大功绩。
但李昖如此做的代价呢?就是朝鲜的百姓,他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让大明入朝作战的具体时间,迟迟无法敲定,而倭寇在朝鲜的暴行,即便是远在大明的朱翊钧都已经听闻。
朝鲜八道,生灵涂炭。
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等九个番队,在朝鲜每攻下一处,即立刻展开屠城。
兵部尚书曾省吾拿出了几本塘报,开口说道:“大明海防巡检水上飞在朝鲜活动,我这里有几本水上飞亲眼看到的惨状,在汉城,在水原、在洪州、在清州、在光州、在釜山等等地方发生的惨案。”
“陈天德作为朝鲜瞭山,负责一百二十名海防巡检在朝鲜活动,刺探敌情,这是陈天德塘报的塘报。”
“我念两本,这有些残忍,诸位明公海涵。”
“倭寇在汉城驱赶朝鲜百姓建立了几多水池,引汉江水,每天下午开始蓄水,早上开始放水,一个池子可以容纳一千人左右,每一个番队都会派遣一百到两百个足轻,驱赶汉城百姓进入这些水池,用长杆带着刀头,无论谁想从水池里出来,都会被戳回去。”
“一个两岁的孩子被这种长杆枪刺挑起,孩子的母亲猛的站了起来,想要去抢夺自己的孩子,明知道她孩子已经死了,她也会死,但母亲依旧想要抢回孩子,但母亲被另外一个倭寇戳进了水里,引起了倭寇的哄笑。”
“倭寇番队大名要求,尸体要集中堆放防止出现瘟疫,汉城一个院落里,堆满了尸体,男的、女的、孩子也有,随意的摆放着,有没头的,有开膛破肚,有的手脚被砍去,有的则被斩为了两段,院子的墙上,签着无数的人头,孩子的头在屋子里,整整齐齐的签了几十个。”
“屋里的血有三寸厚,都冻成了血块,和外面的尸体一样,可以看到,这些院落,死后都有僧人在里面做了法事,超度亡魂。”
“汉江的两岸堆满了冻成冰块的尸体,之所以如此堆积,是为了防止朝鲜军队的反扑,而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这些尸体会顺着汉江入海。”
“很多屠杀,都不用倭寇亲自动手,只需要驱赶百姓就行,有很多朝鲜的花郎,整条手臂都是刺青的花郎,做了倭寇的走狗,倭寇叫他们花郎协,或者皇协军,他们负责驱赶百姓,很多罪行不仅仅是倭寇在做,花郎协也在做,有过之无不及。”
曾省吾念完了第一本,这是汉城被攻陷后的第一天的惨剧,六百里加急送回大明的塘报。
织田信长打的是倭国天皇的名义,以朝鲜国王不肯到京都参洛为由发动的战争,所以叫做皇协军。
“倭寇在撒谎,他们对全城百姓说,是有人在反抗皇军,说有人从窗口射箭,有人刺杀,有人抱着火药与皇军同归于尽,这是谎言,汉城的难民没有人敢于反抗,反抗之说,不过是借口罢了。”
“倭寇并不想抓俘虏,我亲眼看到了一个百姓跪在了倭寇的脚下,不停地磕头请求饶命,倭寇用短的刀将他刺死,而后用长的倭刀,将脑袋砍下,因为不会砍头,砍了十几下,脑袋仍然挂在脖子上,倭寇悻悻离开。”
“第二天,天正亮的黎明,我(陈天德)被惊叫声吵醒,屠杀再次开始了,我外出看到了一个倭国的武士,带着四个足轻,在追逐三个百姓,一个妇女手里抱着一个没穿衣服的婴儿,大概四个月大,逃亡的过程中,婴儿失手掉在了地上,眼看着活不成了,妇女被箭射死,成丁在奔跑时摔倒,倭寇追上了他。”
“我(陈天德)走上前去,出示了火牌,打算救下这个成丁,可在我走过去时,一个足轻用短刀插进了成丁的颈上,猛插了三四下,血流了一地,倭寇警告我不要多事,我和三名海防巡检和对方对峙,最后倭寇快速交流,最后退去。”
“我从随军的商人处了解到,织田信长及倭国大名们要求所有入朝倭寇,不得对大明人出手,现在还在朝鲜活动的大明人很好辨认,身高马大、有两匹马、还有长短兵火器等武器,所以我可以看到这些,可我看不到的呢?”
“我应该做些什么吗?或许,但什么也做不了。”
“仅仅第一天,汉城就有超过两万多人被倭寇用各种手段杀死,我不知道倭寇要杀多久,要杀多少,但我知道杀戮不会停止,而且会愈演愈烈,一如当初他们在大明东南制造的罪行。”
“东南之安定,在海疆之上。”
曾省吾念完了第二本,他手里还有很多很多本这样的塘报,他看向了沉默的大臣们,继续说道:“陈天德很小的时候被倭寇戏耍,被倭寇给去了势,他活着就只想灭倭,他对倭寇十分仇恨。”
陈天德的遭遇,大明皇帝都知道,这个无儿无女了无牵挂的硬汉,最大的梦想是死在灭倭之战中。
所以陈天德去了最危险的地方,他对倭寇有着天大的仇怨,但不代表他的记录有任何的偏颇,相反,曾省吾为了照顾皇帝陛下的感受,没有把更恶劣的暴行念出来。
曾省吾继续说道:“这还只是汉城,而且是汉城的开始,这些惨剧在朝鲜的每个地方,正在发生,每屠杀一处,倭寇都会跳一种庆祝丰收的舞蹈。”
“印着家徽的和太鼓不停地被敲动,横笛是一种发出尖锐声音的乐器,短促而尖锐响彻天穹,遴选跳舞的武士,身上都带着一个素色布袋,上面写着名字,布袋里面是抢来的财货,街道的尽头,有很多的牌位,是倭寇所谓的英灵。”
“在钲响起的一瞬间,和太鼓被抬起来,素布魂幡被竖起,庆祝丰收的舞蹈,就开始了。”
“织田信长曾经严令禁止这种舞蹈,哪怕是在倭国本土,在自己家里跳这种舞,都要被严厉处罚,甚至是要被斩首示众,因为倭国大名彼此征战,时常制造各种杀孽,时常如此庆祝,织田信长也管不住,在朝鲜的倭寇,每完成一次屠杀,就会跳一次。”
文华殿上,所有大臣都在沉默,杀良冒功在大明是一个不被允许的罪名,连宁远侯李成梁粘上了这样的指控,都是黄泥糊裤裆,无论如何都说不清。
都是军兵,浙江九营在嘉靖三十四年起,因为倭患渐止,就已经开始出巡抗汛,倭国的武士,说他们是畜生都是赞扬。
表面上是庆祝丰收,祭祀英灵,但实际上是在庆祝屠杀的典礼,对于大明明公是很难理解的,显然织田信长也知道这样不对,但他无法控制和约束。
朝鲜国王李昖所谓的制衡智慧,大明天兵不能太强,倭寇也不能太强的智慧,在夹缝中保存朝鲜王室的统治,其本身是以百姓为惨烈代价而实现的。
这是失道。
朱翊钧也在沉默,他闭目良久,才睁开了眼,看着所有大臣说道:“礼部知道,督促朝鲜方面准备足够的大军使用五个月的粮草,并且堆积在义州;兵部知道,下章辽东都司,宁远侯遣有司官员点检清楚,奏闻朝廷。”
“文渊阁拟旨,李昖失道,褫夺李昖朝鲜国王王位,即日起,由王世子光海君嗣位,积极筹措粮草诸务,若贻误战机,杀无赦!”
“跟这么一群虫豸继续磨牙,简直是让世人嗤笑朕软糯!”
“一群虫豸!”
朱翊钧这个命令等同于违背了祖宗成法,洪武年间不征之国的祖训,朱翊钧不再遵守,而是深入干涉朝鲜诸事,因为他作为大明皇帝,实在是看不下去朝鲜统治阶级这群虫豸了。
倭寇一直是这样,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根深蒂固,连织田信长对此都一清二楚,可朝鲜号称小中华,统治阶级也如此虫豸,是朱翊钧不能忍受的。
要有人为汉城陷落负责,这个人就是朝鲜国王李昖,也不知道朝鲜的价值观是何等模样,这样的王八蛋居然也能称祖?这种垃圾,在中原只会收获骂名。
哪怕是创造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他仓皇逃离长安之后,也是被人笑话了近千年,张居正甚至多次引用李隆基的事迹,教导陛下克终之难,让陛下引以为戒。
“臣等遵旨。”张居正站起身来,带着群臣俯首领命,一如戚继光所说,大明有制海权,就是做什么都对,而倭国没有制海权,就是做什么都错。
朱翊钧看向了兵部说道:“下旨长崎总督府,要求织田信长下令全面撤出朝鲜,如若不然,天兵必至。”
这道圣旨,其实和织田信长的国书一样,都是不得不说的谎话,大意就是,如果织田信长撤军,大明军就不去了。
织田信长是决计无法撤军的,他就是下令,也撤不回来,而天兵必至,并不是宣战,而是宣战前的警告,誓师出征的檄文,才是宣战。
倭寇在短短十九天内,就制造数十起无差别屠杀的惨案,朱翊钧的命令,在加速战争的流程。
李舜臣在面圣的时候,说万望大明天兵解朝鲜万民于倒悬,大明皇帝初听这话,还不以为然,现在反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大明军对于朝鲜人而言,的确是天兵,的确是解救他们于倒悬。
这一日的廷议,大明大臣们和皇帝,达成了一致,推动加速战争的流程,廷议之中,有一件事是非常奇怪的,那就是大明海防巡检,居然可以在敌占区里,光明正大的活动,而倭寇居然真的执行了军令,不对大明海防巡检动手,不是倭寇令行禁止,而是倭寇也不敢动手。
因为海防巡检的身后站着十万水师,游龙号就停在济州岛的海港之中。
廷议之后,张居正和戚继光留在了文华殿上,大事开小会,小事开闭门会,大明皇帝和左膀右臂的这个闭门会,主要是确定战争的走向。“陛下,明年年初誓师开拔,臣以为可以让李如松带三个骑营,先走一步,前往九连城,一旦粮草凑齐了,立刻进入干涉,与此同时,水师切断倭寇海上补给。”戚继光站在堪舆图前,告知陛下由讲武学堂制定的第一阶段作战计划。
切断倭寇海上补给,就代表着大明军可以从漫长的海岸线任何一点登陆作战,现在倭寇在半岛之上,如同常山之蛇,制海权的优势,让大明军可以随时将其拦腰斩断。
这么做,是逼迫倭寇战略收缩,为大明军入朝打开局面。
一种十分霸道而且碾压式的打法,谨慎的戚继光制定如此作战计划的底气,是十三年来的振武,是陛下风雨不断、日复一日的到北大营操阅军马。
皇帝、将领、军兵之间的信任危机,大明皇帝用自己的勤劳和坚毅,给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解法,戚继光用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给出了自下而上的解法。
正是这两种解法,奠定了大明京营和水师的战无不胜。
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谨防这一仗,打成养寇自重和拥兵自重。”
“先生!”朱翊钧有些讶异的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富国强兵是万历元年先生首倡,大明军全饷,也是先生在万历三年推行,万历六年执行的新政。”
振武这件事,可是张居正新政重要部分!现在张居正反而提醒皇帝,防止打成养寇自重的烂仗。
“陛下,振武和防止养寇自重,这不矛盾。”张居正十分肯定的说道:“若是真的打成了养寇自重的烂仗,那就要议和,快速结束战争,绝对不能因为朝鲜,耽误了大明新政的推行。”
“战争现在还没开始,朝廷应该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沉默了片刻说道:“先生所言有理。”
张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确,不要让朝鲜半岛的局势,拖累大明的发展,打断大明新政的进程,大明利益高于朝鲜利益。
他的话也是一种未虑胜先虑败的慎重,作为决策者,作为大明亿兆瞻仰的皇帝,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分得清楚轻重缓急。
朱翊钧对此深表赞同。
中原王朝历代的战略,向来是对北方防守,对西域则是强横时进攻,衰弱时防守,对西南也就是岭南诸国,一般取攻势,而朝鲜半岛,因为战略纵深不深,面积不大,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等诸多方面原因,对中原王朝威胁较小,理当不是战略方向。
可历史往往不讲道理,朝鲜半岛方向,往往会发展成主要战略方向,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比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战皆败,最后连隋朝都灭亡了。
而到了唐朝,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大唐可谓是世界最强帝国,也用了整整五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才彻底摆平了东北方向战线,唐王朝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受东北线的牵制和拖累,唐在北线对突厥、薛延陀作战和西线对吐谷浑、吐蕃、西突厥作战都受到很大影响,常常陷入战略被动,兵不敷用。
大明正在重开西域,如果走了唐王朝的老路,东北方向的战线,打成了养寇自重的烂仗,大明朝重开西域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唐初明相房玄龄在弥留之际,给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遗言: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它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
房玄龄说,陛下威名功德已经足够了,开疆拓土也可以停止了,如果高丽上下有违臣节,就杀了他;侵扰百姓,就灭了他;如果势大威胁大唐,就除了他;可是没有这种危机,拖累大唐,只是为了隋朝雪耻,为了新罗报仇,就是收益小,损失大的行为。
张居正在闭门会的谏言,和房玄龄的遗言,是一致的,不能因为朝鲜半岛的问题,拖累坐烦大明。
而养寇自重的烂仗,就是拖累。
“如果打成烂仗的话,其实也不必要议和,大明京营撤出,大明辽东军进入朝鲜,由李成梁父子负责,养寇自重就养寇自重吧,定期打开邪马台军港的笼门,放一点倭寇入朝,给宁远侯养寇自重杀着玩,也给倭国本土放血,未尝不可,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
可控的养寇自重,一种很无情的玩法。
议和对大明而言,是一个非常耻辱的选择,这种骨鲠,到了崇祯年间,成了一种拖累,崇祯皇帝面对建奴,有意议和,但朝中风力舆论,逼着他不能议和。
朱翊钧思前想后,也不是非要议和,就这么拖着也未尝不可,反正辽东军本身就搞过养寇自重,大明也要灭倭,战场在朝鲜不在大明,每到这种拼血条的环节,大明的血条就会让敌人绝望。
“啊?”张居正看向了陛下,有些惊疑不定,陛下这番话,当真是冷酷无情,养寇自重的烂仗,居然给倭国放血,而且只要倭寇定期进犯,朝鲜人就会记得被倭寇荼毒的恐惧,有利于大明在朝鲜半岛的统治。
张居正这一辈子,可谓是无所不能的一生,只要他还活着,就没人敢颠覆新政,如果说有哪些遗憾,那就是张居正劝了十三年的仁恕之道,越劝,陛下越是无情。
“臣以为善。”张居正认可了陛下的无情。
戚继光欲言又止,他要是把陛下那一套天花战法告诉张居正,恐怕张居正才会更清楚,劝仁恕的话,陛下是一点都没听进去,戚继光最后没说出来,那是陛下最后兜底的手段,此战,大明不见得赢,但一定不会输。
李如松要带领三个骑营率先出发,先前往辽东,而后前往边境的九连城,等待粮草就位就进入朝鲜义州,大明军开始直接干涉。
李如松再次成为了大明先锋将军。
万历十三年腊月二十五日,朱翊钧来到了北大营武英楼,等待着校场点兵和开拔仪式的进行。
朱翊钧将平倭副将军印端在手里,看着李如松,正色说道:“李如松,尔为大明第一悍将,朕素知尔之勇武,但先锋之责重大,切记不可轻功冒进,大明现在耗得起,万事谋而后定,若是朝鲜王出尔反尔,甚至和倭寇勾结在一起,就退出朝鲜,从长计议。”
“到时候,朕再遣京营,将他们一网打尽便是。”
朱翊钧将平倭副将军印递给了李如松,继续说道:“既接将印,须知肩负万人生死,不可掉以轻心。”
大明皇帝往前凑了凑小声叮嘱道:“戚帅跟咱说,只有参透了胜负乃兵家常事这句话,才能为帅,你到了朝鲜,就好好打,打不过就跑,活着就是赢,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朝廷这头儿,咱给你顶着,不必为朝鲜拼命。”
“啊?”李如松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惊讶,陛下耳提面命的话,居然是让他打不过就跑,不要为朝鲜人拼命,这实在是让他出乎意料之外。
朱翊钧的军事天赋为零,但他看万历朝鲜战争,发现李如松、陈璘这些悍将,打了一些十分愚蠢的仗,明明可以稍微退一步,然后集结优势兵力,消灭对手,但往往是一步不退,五百人打五万都不肯撤;明明可以减少损失,但就是要拼命;明明有骑兵,却发挥不出自己的机动优势,跟倭寇死磕。
仔细研究就可以知道,这不是悍将们不知兵,或者说不把军兵的命当命,而是大明朝廷不信任这些将领,而是采信朝鲜国王李昖的话,这种偏听偏信,就造成了在前线的将领,哪怕是因为粮草不济动弹不得,也得进兵,不进兵都是罪责,更惶恐怯战、战败了。
所以,朱翊钧耳提面命就是,不必为朝鲜拼命,他们的国王自己都不把朝鲜人的人命当回事,大明军也要灵活一些。
“这是密喻,你且收好,这就是朕的最高指示,出了事,朕兜着。”朱翊钧将一个密匣交给了李如松,里面是骑缝章盖下的密喻,里面就一句话,就是他说的,不必为朝鲜拼命,敢这么给承诺,是大明耗得起,兜得住。
大明是天朝上国,最坏的结果也是养寇自重的烂仗。
戚继光站在一旁,本来想说慈不掌兵,但最终没有说出口,他觉得陛下指示的对,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了父母之邦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前线军兵卸下负担作战,才能更加灵活。
吹角连营,大明北大营的号角声响起,出发的吉时已到,大军准备开拔。
大明皇帝从武英楼里一步步的走到了校场,看向了在校场上云集的骑营,万人队,穿着棉服衣袄,脚上是棉鞋,背上鼓鼓囊囊的军囊里放的是棉被,每个军兵都带着一个毡绒帽。
这顶帽子是大明皇帝朱翊钧的发明,帽子是獭兔皮草制作,这种兔子来自于法兰西,由大明敕封葡萄牙国王安东尼奥,在万历三年引进大明的一种养殖兔,按照安东尼奥所说,獭兔就是兔中之王,其皮毛松软,保暖性极强,而且易于繁殖,肉质十分鲜美。
安东尼奥没有吹牛,獭兔引入大明之后,经过宝歧司的精心培育,成为了大明皇庄里极为重要的皮草来源。
毡绒帽是全皮制作,前沿有硬木板作为支撑,遮挡风雪,而外布护耳有下巴带可固定,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伤,而外布护耳的前面有扣,可以保护脸颊,整个外布护耳连带着护颈可以翻折到顶部,即便是春秋天,也不会行动不便。
春秋天是可以冻死人的,气温急速变化,人失温也会被冻死。
这帽子被军兵们起了外号,叫万历帽、长生帽,每军兵配两顶,每年可领一顶,这是皇恩浩荡,因为一顶纯皮毡绒帽可以用十几年都不坏,爱惜点,一帽传三代都不过分,陛下却每年都给军兵配一顶,以至于北大营的三级学堂里,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每人都能带着一顶这种帽子。
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有数百万只皇庄里的獭兔,会被杀死,而这些兔肉也会成为犒赏三军的大肉之一,而獭兔肉,也被军兵们叫做长生肉。
兔肉很好吃,朱翊钧很喜欢。
这一顶帽子的造价,只要二钱银子,而每个军兵每年的衣、服、被的标准是三银,这是十八两额定军饷之外的福利。
“大明军,威武!”朱翊钧没有长篇累牍的演讲,每次出征就只有这一句话。
因为大明军真的威武。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33/416169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