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
殷正茂在两广平倭荡寇的时间是隆庆五年到万历二年。
这段时间,大明国朝是真的穷,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了,全大明京堂扒拉了下,就40万两银子修皇陵,万历元年十二月才补齐了尾款。
大明皇帝的陵寝,哪有这么寒酸的陵寝?
还真有。
崇祯皇帝的陵寝一共花费了三千两银子。
当时大明朝廷穷,可殷正茂要在极南两广荡寇平倭,他就得想办法。
想办法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贪腐,大明把两广四年的正赋全都交给殷正茂,让殷正茂去荡寇平倭了,其他不管,能荡寇平倭就是好总督。
所以,殷正茂赢了,但是那三千客兵的军饷,那苛责权豪缙绅的恶名,都是殷正茂贪腐的罪行了。
殷正茂的回答也是坦坦荡荡,直接说自己养了客兵,两广战事安定后,这些客兵的安置成为了巨大的难题。
当时要么听从了朝中言官的提议,解散客兵,给殷正茂升官到南衙做尚书,夺了他的军政财文一把抓的大权。
要么听从廷臣的意见,招降林阿凤,攻占吕宋,让这些个客兵和海寇们,有一个撒野的地方。
廷议、张居正、朱翊钧最终选择了后者,现在看来,成效还算不错。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意见,文华殿偏殿的朝臣一共有两个,一个张居正一个殷正茂。
当时张居正一直反复写信,不让殷正茂贪了,可是殷正茂似乎根本没有理会张居正。
张居正俯首说道:“殷部堂忠君体国,鲸鲵尽戮,地方敉宁,公之功可能也;驱见在之兵,当猝然之变,在自战之地,御必死之贼,兵不别调,役不淹时,而全师奏捷,其功不可能也。荫赏之典,尚未足酬,简在帝心,大任有日。”
如果殷正茂在两广,张居正绝对不会如此高度评价殷正茂,但是殷正茂已经到吕宋了!
朝廷的恩赏,已经不足以酬谢殷正茂的功绩了,简在帝心,大任有日,就是说,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现在连两广权豪的事主们,都不追究了,张居正自然也不会再要抓着不放了。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凌云翼到两广,两广权豪缙绅,无不怀念殷部堂。
殷正茂这个人贪财索求无度,可是凌云翼这个人他嗜杀啊!
殷正茂知道,因为很多两广权豪缙绅,还给殷正茂写信,让殷正茂劝劝凌云翼,你摊派就摊派,要钱就要钱,不要搞杀人这种动静,太吓人了。
“殷部堂在吕宋有没有广揽海寇?”朱翊钧问起了第二个问题,问一问殷正茂,你在吕宋招募海盗是几个意思?财用自主之外,你还要军事自主是吧?招揽这些海寇到底要干什么!
这也是殷正茂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殷正茂俯首说道:“有。”
“陛下,臣在极南,海寇多为亡命之徒,但凡是有一点的办法,他们就不是亡命了,亡命,亡命,逃亡奔命罢了,臣广聚亡命,国朝大禁忌也,奈何吕宋地方汉民极少,故此生此法,对于大明而言,他们是海寇,但是对于吕宋而言,他们是汉民,是吕宋总督府在吕宋的柱石之一。”
殷正茂再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说道:“臣惶恐,容臣辩解一二。”
“亡命何来战力之说?其本身瘦弱不堪,更无廉耻之心,不服管教约束,兴聚败散,不过一群乌合之众耳,臣之强兵,源两广募兵,广聚亡命,一曰靖海,二曰,安民。不过是给其一丝喘息之机,安身立命而已。”
殷正茂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吕宋悬海外,本身的汉民就少,所以他募集的亡命海寇在两广,一来减少海寇们聚集,防止他们聚啸生乱,二来,稳固吕宋总督府在当地的统治。
这就是他这么做的原因。
殷正茂平倭荡寇这么多年,哪有那么多的亡命之徒,最多的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铤而走险,出海奔命罢了。
殷正茂这段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就是同情民乱,这是个大罪!同情造反的人,你这个殷部堂是不是也要和民乱一道?
这是立场问题,但是殷正茂还是说出了口,他问心无愧。
“殷部堂,日后私下奏对就免大礼,不用这般叩首回话。”朱翊钧先让殷正茂起来回话,而后看着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呢?”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以为殷部堂所言,句句信实,欲立非常功,必行非常事,稍聚亡命,不过为吕宋增加汉民之数而已。”
张居正绕开了立场问题不谈,对殷正茂这个回答是比较满意的,。
为这涉及到了大明对吕宋羁縻效率的问题,吕宋总督府是高度依赖大明朝廷给予的支持,这对大明而言是个好消息,吕宋总督府对吕宋的统治其核心是三千募兵,而这些人是大明的募兵,这就是根,只要这个根不断,大明对吕宋的统治就不会断。
“诚如是也。”朱翊钧笑着说道。
殷正茂有点懵,这两件事在他看来是根本不能如此轻易过关的!
他在两广的贪腐闹到沸沸汤汤,张居正在书信里每次都语重心长的让他收敛一二,两广缙绅权豪甚至在贺表里,对他进行了弹劾,这贪腐事居然如此轻易过关,这也就罢了,广聚亡命,居然也顺利过关了?
这可是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朝廷是真的不怕殷正茂在吕宋搞出什么大事来吗?
殷正茂其实对这次入京很不看好,他又不是小孩子了,朝堂什么稀烂模样,他太清楚了,虽然他说的句句都是实话,但那也得皇帝和元辅信才行。
朝堂居然能讲实话,而且讲了陛下居然觉得说的有理!
这比太阳打西边出来都稀奇!自己难不成还真的是老朱家流落民间之人?否则这种圣眷实在是说不过去。但是就父亲小时候揍他的力度而言,那绝对是亲爹。
朱翊钧看着殷正茂略显震惊的表情,笑着说道:“殷部堂,矛盾说不得不读。”
殷正茂在两广的主要矛盾是平倭荡寇,其他是次要矛盾,殷正茂在吕宋的主要矛盾是维护大明羁縻,其他是次要矛盾。
所以哪怕是殷正茂说的是假话,但这两个理由就完全足够了,只要主要矛盾在得到解决,那剩下的事儿,可以不用那么的斤斤计较。
轻重缓急,朱翊钧还是能拎得清的。
“第三个问题,吕宋市舶司之事,朝廷遣提督太监、海防同知设都饷馆,殷部堂以为呢?”朱翊钧询问了另外一个议论最大的问题。
吕宋总督,大明在吕宋收税,殷部堂同意不同意?
这是核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事关利益分配之事。
“应有之意,一应海防、缉私、稽税,乃是朝廷经常之事,臣弗能逆也。”殷正茂则是没有什么犹豫的说道。
退一万步讲,他殷正茂真的要自立为王,也得获得大明的支持,不给大明纳税,大明凭什么给他支持?停在天津卫的那艘五桅过洋船,开到吕宋,那绝对耀武扬威了。
况且殷正茂从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敌人,他是大明的泗水伯、兵部尚书、吕宋总督,兵部尚书是他这个部堂二字的来历,两广总督称督抚,若是以兵部尚书总督地方,则称部堂,他殷正茂能有今天,全都靠大明!
不给朝廷交税,你是想谋反吗?
殷正茂不想谋反,吕宋总督府也需要大明朝的支持,所以他肯纳税。
海防、缉私、稽税,都应该有朝廷的力量,这就是殷正茂的答案。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再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看法,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为殷部堂请功。”
朱翊钧露出了一个很开心的笑容说道:“好好好,冯保,宣旨吧。”
冯保往前站了一步,两个小黄门拉开了一封缎匹圣旨,冯保再甩拂尘,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部堂攻吕宋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定万世之基?”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海外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周天刱格完人。”
“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今敬告祖宗天地,赐国姓,望卿永忠。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殷正茂作为文进士当然能听懂,他跪在地上,再拜俯首帖耳的大声说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他开始还以为是例行赏赐的圣旨,他刚要直起腰来,赐国姓这三个字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终于听明白了皇帝到底赏赐了什么东西出来!
这岂不是坐实了自己真的是老朱家流落在外的宗室?
他立刻再拜了下去,带着惊惧的口气说道:“臣诚不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殷正茂人都傻了,他还以为就赐点银子,丝绸、酒之类的东西,结果皇帝给他整了个大活,赐国姓!
他殷正茂何德何能?能得如此圣恩?
这玩意儿实在是大明开天辟地第一次了,赐国姓古时不稀奇,但是到了大明就只有黔国公府一例,而且最后还改回了沐姓,他殷正茂这封圣旨拿了,那就是一万张嘴说不清楚了!
赐国姓,可是要上宗牒的!
张居正,太大胆了,这种事也敢干吗?
文华殿偏殿里一时间有些沉默,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语气略微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殷部堂也要弃朕而去吗?”
“臣惶恐,不明陛下所言何意。”殷正茂有点懵,小皇帝似乎有些伤感。
“殷部堂入殿之前看到了外面空旷的皇极(殿)了吗?”朱翊钧的语气更加悲壮了几分,颇为无奈的说道:“他们,把朕的家,给点了!”
殷正茂终于听明白了!
都是先帝留下的臣子,结果有些奸佞已经胆大包天到了烧皇宫的地步!殷正茂这不接受,那岂不是说,他殷正茂也是不报先帝知遇之恩、不忠于陛下之职分的奸臣和佞臣了吗?
殷正茂思虑再三,再俯首说道:“臣领旨!”
面对漫天的大火,小皇帝该多么的惶恐不宁,多么的惊惧不定,多么的忐忑不安,突然听说先帝一个忠臣回京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连祖宗成法的赐国姓这招都想出来了,小皇帝很需要支持,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看这帮奸佞的嘴脸吧,把陛下逼到了什么份上!
从陛下登基至今,陛下从来没有亏欠过他殷正茂一分一毫,甚至屡次恩赏,多少骂名,殷正茂都不是很在乎了。
“殷部堂免礼。”朱翊钧嘴角勾出了笑容。
张居正叹了口气,小皇帝你就演吧,欺负殷正茂不知道朝中的具体情况,欺负殷正茂不了解皇帝的真面目。
小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有人要铤而走险,甚至早就等着这一天。
朱翊钧去太液池用弹弓打鱼,总是离水很近,他在等人把他推下去,他会游泳!结果没等到落水,等到了火烧大殿。
其实大明改国姓,不是说要把殷正茂的殷去掉,不是让殷正茂彻底背弃祖宗,而是一种恩荣,只需要在奏疏里,从臣殷正茂,变成臣国姓正茂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团结人心的做法,对吕宋是大明领土的进一步确认。
“殷部堂随朕来。”朱翊钧开始显摆了,显摆他的七个橱窗的成果。
殷正茂越看越是心惊,大明眼下表现出了它的矛盾性,一方面大明在蒸蒸日上,一方面大明皇帝的身家性命遭到了实质性的威胁,看起来岌岌可危,这七个橱窗里的东西,每一样都可以让大明变得更好,同样每一样,也会让陛下更加危险!
有些蛇鼠虫蝇真的是太该死了!
朱翊钧和殷正茂讲述着曲柄,圆周到往复运动的变化,完成了文华殿偏殿的参观。
高拱是冯保带着介绍的,殷正茂是皇帝亲自讲解,圣眷正隆,简在帝心。
“这是什么?”殷正茂看着一个很奇怪的模型询问道。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模型说道:“戚帅发明的法子,看模型不太直观,咱们去兵仗局看看,这是一种全新的铸造法。”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
戚继光擅长打胜仗,他对军械的铸造十分的留心,为了铸造合适能用的炮,戚继光也是和工匠们认真的沟通交流之后,得到了一个法子。
在大明:铸十铳、炮,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
这说的是大明的铸炮铸火铳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只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战场上炸膛,问题会非常严重,防御和进攻都会出现纰漏和差错,很容易被敌人抓到机会。
如何提高良品率,减少炸膛,就成了戚继光思考的事儿,而戚继光一直在观察,进行经验总结,终于找到了大明铸炮法的问题所在。
大明的铸炮法大体分为了两种,第一种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断的搅拌夯实,最后形成模具,而一台大将军炮的砂模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再加上恐怖的废品率,就让砂模铸炮有时间漫长、无法大量铸造等等缺点,失蜡砂模铸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种则是铁模铸炮,铁模铸炮有若干种好处,将泥范翻铸铁模,然后用铁模铸炮,就是将模具由砂模改为了铸铁模型,这样一来不用浪费工期,可以大量铸炮,炮模还可以反复使用,以减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样需要等待模具阴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铁模铸炮这么好,为何还要改良工艺呢?
铁范铸造,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大量应用,没有什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铁模铸造最大的问题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断的加厚炮壁来防止炸膛,而后这个炮就越铸越大,越铸越重,这和戚继光要拿火炮野战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七八千斤的火炮,只能填装十二斤的火药,打了两炮,炮管被震裂了,还打什么?
铁模铸炮的最大问题是,冷却是由外向内的快速冷却,炮膛的内壁就会出现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铸铁,硬,就无法以削磨,炮膛内无法镗削光滑,而脆,就会因为爆炸造成断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较高的方法是:内锻外铸的双层铁炮。
内部为熟铁,外部浇铸生铁,大明的火炮卖相很普通,外面大量的沙眼气孔,有的时候火炮发射,还会掉出来一块,样子丑不要紧,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块也不妨碍火炮继续发射,后面修修补补也能用,全都是因为内锻熟铁的炮芯。
炮芯是百炼熟铁锻造而成,故而外层炮体损坏,而内层炮体依旧完好无损,因为外层的生铁,仅仅是起到加固内层锻铁炮膛的作用,浇筑外层的工匠变得为所欲为了起来,脱落了补上就是。
所以大明的火炮只要内层锻铁炮芯不坏,就能一直用。
而戚继光的法子和砂模、铁模、内锻外铸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的集思广益所得。
朱翊钧来到了兵仗局,兵仗局太监接到了消息时间太晚了,打扫卫生还没完,陛下就已经到了。
“天字号二十七号大将军炮。”朱翊钧来到了仓库,让人拉开了遮盖的篷布,笑着说道。
天字号是御制,皇帝亲自监工,二十七号炮不是它有二十七个兄弟,它是大明的第一个新铸炮法铸炮二十七次成功,并且顺利多次火炮发射。
炮身按照官阶高低自上而下一共有257个字,从敕造二字,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壁、迁安伯戚继光一直到工匠的名字,都在火炮之上。
朱翊钧站在火炮前,抬头看着这八斤药炮笑着说道:“此炮通长七尺二寸三分,内径三寸三分,外径八寸一分,炮身倍径24,重为1800斤,射程大约为八百步。”
“内锻外铸的法子其实已经很好了,有效的提高了良品率,但依旧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大量铸造,产能有限,一个炮芯的铸造需要数月的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内径最大为六寸,就不能再大了。”
“这就促使了这门火炮的诞生。”
“铁模内水冷铸炮法。”
长期的实践铸炮发现,火炮铸造废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内外的冷却速度差距问题,砂模、铁模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炮芯是一种折中的法子。
而且炮管的口径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距也越明显,由于这冷却速度的差距,许多材质不够好、不够均匀的炮管,就会在冷却时,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而在火炮身管产生裂痕。
炮身出现裂纹,就是废品。
而且最关键的是,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异,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见的,而是在管壁金属内部。
所以当时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试放。就是在炮管内填满火药但不装炮弹,释放一次,以管壁无裂痕者为合格,这样做叫试炮,但是往往试炮合格的火炮,到了战场上,还是炸膛或者炮身断裂。
因为冷却速度差异导致的裂痕一次不会被炸裂,两次三次可以。
这也是为何人参铁能被宁远伯李成梁拿来当礼物的原因。
广宁卫有一门火炮,名字叫耀威大将军炮,双层万斤铁炮,可以使用四十七斤的铁弹、二十三斤火药,炮身是内径的15倍,一万多斤重,威力强悍,但一台炮一万多斤,不便运输,只能做城防炮。
大明并没有广泛的人参铁,所以改良工艺势在必行。
戚继光和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给出的答案是,铁模,铁模可以大规模的铸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铸炮外面冷却过快,内部冷却过慢导致的白口铁堆积内侧。
工匠们选择了水冷,内模水冷技术。
经过了二十七次的试制,终于完成了铁模内水冷铸炮法的研制,对于内部水冷的速率,是二十多次的实践最后得到了的一个结果,这样极大的加快了火炮铸造速度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良品率。
殷正茂围着那门大炮啧啧称奇,很快就明白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范畴,他呼吸有些急促的说道:“这岂不是说能造重炮了?”
“是的,兵仗局设计了一种舰炮。”朱翊钧点头说道:“他拥有三寸五分的内径,外径则是由尾部厚重到头部薄而渐变,炮身长约九尺五寸一分,重量为2000斤左右的舰炮,射程在八百步以上,可以装九斤多重的实心弹或者开花弹,在三百步内可以有效击穿四寸厚的木制甲板。”
“遗憾的是,还没造出来。”
殷正茂是水师,他当然关心舰炮,现在的威力大的大将军炮缺点太多了,一台炮最少也要五千斤以上,这个载重,换成粮食和淡水,可以有效的增加续航,新的铸炮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的同时,增加火炮威力。
舰炮还在试制,他这次回航,不知能不能领到这种威力更大、重量更小的火炮。
殷正茂跟着皇帝的脚步,看了兵仗局铸炮的厂房,尤其是对于水冷和炮壁重量的厚度有了疑问。
朱翊钧解释道:“这尾部的爆炸威力最大,所以最为厚重,同样头轻脚重,也能保持重心,让火炮更加稳定,如此设计的原因,是因为这张图,爆炸威力的曲线图。”
“这是度数旁通的结果,具体的测量法,是这样的。”
朱翊钧解释了下膛压的概念,在不同的部分钻孔,填入铅子,火炮爆炸后,铅子被激射而出,穿透木板的深度,就是膛压的具体体现。
尾部膛压高,炮壁厚重,前部膛压小,则炮壁轻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重的同时,不会影响到火炮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寿命。
殷正茂已经震撼到了麻木,陛下为了振武,真的费了不少的心神。
殷正茂要在京堂待上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参加廷议,确定吕宋的郡县化方案,这一点在殷正茂进京之前,张居正已经给殷正茂去过了书信,详细的解释过了。
殷部堂回京,住在全楚会馆,他是楚党,是张居正的嫡系,是张居正打赢高拱的制胜王牌。
是夜,张居正专门开了瓶国窖,地瓜烧,这是陛下亲手酿的酒,属于蒸馏酒的烈酒,张居正给殷正茂满上之后说道:“石汀兄,此杯酒敬英雄。”
殷正茂大张居正十二岁。
张居正对殷正茂是十分敬佩的,文进士领兵打仗,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打输了死,打赢了在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之下,战场上赢,庙堂上输,所以殷正茂亲自领兵打仗,是英雄也。
“石汀兄,明日就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我吧。”张居正一饮而尽,笑着说道:“怎么说现在殷部堂已经是国姓爷了,规矩不能坏。”
“我之前连续几份书信到广州,反复劝部堂收敛点,部堂不肯听,现在只能出海了,也回不来。”
殷正茂一饮而尽摇头说道:“收敛不得,行百里者半九十,眼看平倭功成,就得愈加恩赏,我殷正茂这辈子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两广倭患,至于攻吕宋,不过是给养的客兵找个出路罢了。”
“大明无他们的容身之地,去吕宋就恰好。”
“的确前有朱纨,后有胡宗宪,我这个两广总督平海寇,不见得能落到好下场,有时候在想,战死沙场也比战场赢了,朝堂输了要强,但是人在东南,见惯了人间惨状,便不能不平倭。”
殷正茂能理解张居正书信里的回护之意,但是他从领了平倭差事之后,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把所有胆敢进犯的倭寇,全都杀死,这就是他唯一的一条路。
“谁烧的皇宫?”殷正茂眉头紧蹙的问道。
张居正沉默了下说道:“张四维、吴兑、方逢时为首,山西仅仅涉及到的族党就超过了二十四人,包括了杨博的亲眷、王崇古的亲眷,论斩计1728人。”
“这么多?”殷正茂呆滞了一下说道:“元辅怕是要担骂名了。”
“挨点骂就挨点骂吧。”张居正摇头说道:“有些委屈,陛下不能受,臣子挨点骂不是什么大事。”
“我不这么认为。”殷正茂不赞同张居正这种说法,他颇为凝重的说道:“元辅新政,这会是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元辅在,自然不必多说,不在了,一定是反攻倒算的开始和突破口。”
殷正茂清楚的知道张居正的抱负。
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33/416164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这段时间,大明国朝是真的穷,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了,全大明京堂扒拉了下,就40万两银子修皇陵,万历元年十二月才补齐了尾款。
大明皇帝的陵寝,哪有这么寒酸的陵寝?
还真有。
崇祯皇帝的陵寝一共花费了三千两银子。
当时大明朝廷穷,可殷正茂要在极南两广荡寇平倭,他就得想办法。
想办法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有贪腐,大明把两广四年的正赋全都交给殷正茂,让殷正茂去荡寇平倭了,其他不管,能荡寇平倭就是好总督。
所以,殷正茂赢了,但是那三千客兵的军饷,那苛责权豪缙绅的恶名,都是殷正茂贪腐的罪行了。
殷正茂的回答也是坦坦荡荡,直接说自己养了客兵,两广战事安定后,这些客兵的安置成为了巨大的难题。
当时要么听从了朝中言官的提议,解散客兵,给殷正茂升官到南衙做尚书,夺了他的军政财文一把抓的大权。
要么听从廷臣的意见,招降林阿凤,攻占吕宋,让这些个客兵和海寇们,有一个撒野的地方。
廷议、张居正、朱翊钧最终选择了后者,现在看来,成效还算不错。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意见,文华殿偏殿的朝臣一共有两个,一个张居正一个殷正茂。
当时张居正一直反复写信,不让殷正茂贪了,可是殷正茂似乎根本没有理会张居正。
张居正俯首说道:“殷部堂忠君体国,鲸鲵尽戮,地方敉宁,公之功可能也;驱见在之兵,当猝然之变,在自战之地,御必死之贼,兵不别调,役不淹时,而全师奏捷,其功不可能也。荫赏之典,尚未足酬,简在帝心,大任有日。”
如果殷正茂在两广,张居正绝对不会如此高度评价殷正茂,但是殷正茂已经到吕宋了!
朝廷的恩赏,已经不足以酬谢殷正茂的功绩了,简在帝心,大任有日,就是说,过去的事儿,都过去了,现在连两广权豪的事主们,都不追究了,张居正自然也不会再要抓着不放了。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凌云翼到两广,两广权豪缙绅,无不怀念殷部堂。
殷正茂这个人贪财索求无度,可是凌云翼这个人他嗜杀啊!
殷正茂知道,因为很多两广权豪缙绅,还给殷正茂写信,让殷正茂劝劝凌云翼,你摊派就摊派,要钱就要钱,不要搞杀人这种动静,太吓人了。
“殷部堂在吕宋有没有广揽海寇?”朱翊钧问起了第二个问题,问一问殷正茂,你在吕宋招募海盗是几个意思?财用自主之外,你还要军事自主是吧?招揽这些海寇到底要干什么!
这也是殷正茂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殷正茂俯首说道:“有。”
“陛下,臣在极南,海寇多为亡命之徒,但凡是有一点的办法,他们就不是亡命了,亡命,亡命,逃亡奔命罢了,臣广聚亡命,国朝大禁忌也,奈何吕宋地方汉民极少,故此生此法,对于大明而言,他们是海寇,但是对于吕宋而言,他们是汉民,是吕宋总督府在吕宋的柱石之一。”
殷正茂再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说道:“臣惶恐,容臣辩解一二。”
“亡命何来战力之说?其本身瘦弱不堪,更无廉耻之心,不服管教约束,兴聚败散,不过一群乌合之众耳,臣之强兵,源两广募兵,广聚亡命,一曰靖海,二曰,安民。不过是给其一丝喘息之机,安身立命而已。”
殷正茂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吕宋悬海外,本身的汉民就少,所以他募集的亡命海寇在两广,一来减少海寇们聚集,防止他们聚啸生乱,二来,稳固吕宋总督府在当地的统治。
这就是他这么做的原因。
殷正茂平倭荡寇这么多年,哪有那么多的亡命之徒,最多的是一群活不下去的百姓,铤而走险,出海奔命罢了。
殷正茂这段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的话,就是同情民乱,这是个大罪!同情造反的人,你这个殷部堂是不是也要和民乱一道?
这是立场问题,但是殷正茂还是说出了口,他问心无愧。
“殷部堂,日后私下奏对就免大礼,不用这般叩首回话。”朱翊钧先让殷正茂起来回话,而后看着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呢?”
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以为殷部堂所言,句句信实,欲立非常功,必行非常事,稍聚亡命,不过为吕宋增加汉民之数而已。”
张居正绕开了立场问题不谈,对殷正茂这个回答是比较满意的,。
为这涉及到了大明对吕宋羁縻效率的问题,吕宋总督府是高度依赖大明朝廷给予的支持,这对大明而言是个好消息,吕宋总督府对吕宋的统治其核心是三千募兵,而这些人是大明的募兵,这就是根,只要这个根不断,大明对吕宋的统治就不会断。
“诚如是也。”朱翊钧笑着说道。
殷正茂有点懵,这两件事在他看来是根本不能如此轻易过关的!
他在两广的贪腐闹到沸沸汤汤,张居正在书信里每次都语重心长的让他收敛一二,两广缙绅权豪甚至在贺表里,对他进行了弹劾,这贪腐事居然如此轻易过关,这也就罢了,广聚亡命,居然也顺利过关了?
这可是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朝廷是真的不怕殷正茂在吕宋搞出什么大事来吗?
殷正茂其实对这次入京很不看好,他又不是小孩子了,朝堂什么稀烂模样,他太清楚了,虽然他说的句句都是实话,但那也得皇帝和元辅信才行。
朝堂居然能讲实话,而且讲了陛下居然觉得说的有理!
这比太阳打西边出来都稀奇!自己难不成还真的是老朱家流落民间之人?否则这种圣眷实在是说不过去。但是就父亲小时候揍他的力度而言,那绝对是亲爹。
朱翊钧看着殷正茂略显震惊的表情,笑着说道:“殷部堂,矛盾说不得不读。”
殷正茂在两广的主要矛盾是平倭荡寇,其他是次要矛盾,殷正茂在吕宋的主要矛盾是维护大明羁縻,其他是次要矛盾。
所以哪怕是殷正茂说的是假话,但这两个理由就完全足够了,只要主要矛盾在得到解决,那剩下的事儿,可以不用那么的斤斤计较。
轻重缓急,朱翊钧还是能拎得清的。
“第三个问题,吕宋市舶司之事,朝廷遣提督太监、海防同知设都饷馆,殷部堂以为呢?”朱翊钧询问了另外一个议论最大的问题。
吕宋总督,大明在吕宋收税,殷部堂同意不同意?
这是核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事关利益分配之事。
“应有之意,一应海防、缉私、稽税,乃是朝廷经常之事,臣弗能逆也。”殷正茂则是没有什么犹豫的说道。
退一万步讲,他殷正茂真的要自立为王,也得获得大明的支持,不给大明纳税,大明凭什么给他支持?停在天津卫的那艘五桅过洋船,开到吕宋,那绝对耀武扬威了。
况且殷正茂从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敌人,他是大明的泗水伯、兵部尚书、吕宋总督,兵部尚书是他这个部堂二字的来历,两广总督称督抚,若是以兵部尚书总督地方,则称部堂,他殷正茂能有今天,全都靠大明!
不给朝廷交税,你是想谋反吗?
殷正茂不想谋反,吕宋总督府也需要大明朝的支持,所以他肯纳税。
海防、缉私、稽税,都应该有朝廷的力量,这就是殷正茂的答案。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再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看法,张居正俯首说道:“臣为殷部堂请功。”
朱翊钧露出了一个很开心的笑容说道:“好好好,冯保,宣旨吧。”
冯保往前站了一步,两个小黄门拉开了一封缎匹圣旨,冯保再甩拂尘,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即如部堂攻吕宋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定万世之基?”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海外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周天刱格完人。”
“锺河岳之灵,为胜朝绵正朔;遵海滨而处,知中国有圣人。”
“今敬告祖宗天地,赐国姓,望卿永忠。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殷正茂作为文进士当然能听懂,他跪在地上,再拜俯首帖耳的大声说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他开始还以为是例行赏赐的圣旨,他刚要直起腰来,赐国姓这三个字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终于听明白了皇帝到底赏赐了什么东西出来!
这岂不是坐实了自己真的是老朱家流落在外的宗室?
他立刻再拜了下去,带着惊惧的口气说道:“臣诚不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殷正茂人都傻了,他还以为就赐点银子,丝绸、酒之类的东西,结果皇帝给他整了个大活,赐国姓!
他殷正茂何德何能?能得如此圣恩?
这玩意儿实在是大明开天辟地第一次了,赐国姓古时不稀奇,但是到了大明就只有黔国公府一例,而且最后还改回了沐姓,他殷正茂这封圣旨拿了,那就是一万张嘴说不清楚了!
赐国姓,可是要上宗牒的!
张居正,太大胆了,这种事也敢干吗?
文华殿偏殿里一时间有些沉默,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语气略微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殷部堂也要弃朕而去吗?”
“臣惶恐,不明陛下所言何意。”殷正茂有点懵,小皇帝似乎有些伤感。
“殷部堂入殿之前看到了外面空旷的皇极(殿)了吗?”朱翊钧的语气更加悲壮了几分,颇为无奈的说道:“他们,把朕的家,给点了!”
殷正茂终于听明白了!
都是先帝留下的臣子,结果有些奸佞已经胆大包天到了烧皇宫的地步!殷正茂这不接受,那岂不是说,他殷正茂也是不报先帝知遇之恩、不忠于陛下之职分的奸臣和佞臣了吗?
殷正茂思虑再三,再俯首说道:“臣领旨!”
面对漫天的大火,小皇帝该多么的惶恐不宁,多么的惊惧不定,多么的忐忑不安,突然听说先帝一个忠臣回京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连祖宗成法的赐国姓这招都想出来了,小皇帝很需要支持,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看这帮奸佞的嘴脸吧,把陛下逼到了什么份上!
从陛下登基至今,陛下从来没有亏欠过他殷正茂一分一毫,甚至屡次恩赏,多少骂名,殷正茂都不是很在乎了。
“殷部堂免礼。”朱翊钧嘴角勾出了笑容。
张居正叹了口气,小皇帝你就演吧,欺负殷正茂不知道朝中的具体情况,欺负殷正茂不了解皇帝的真面目。
小皇帝怕是早就料到了有人要铤而走险,甚至早就等着这一天。
朱翊钧去太液池用弹弓打鱼,总是离水很近,他在等人把他推下去,他会游泳!结果没等到落水,等到了火烧大殿。
其实大明改国姓,不是说要把殷正茂的殷去掉,不是让殷正茂彻底背弃祖宗,而是一种恩荣,只需要在奏疏里,从臣殷正茂,变成臣国姓正茂就足够了。
这是一种团结人心的做法,对吕宋是大明领土的进一步确认。
“殷部堂随朕来。”朱翊钧开始显摆了,显摆他的七个橱窗的成果。
殷正茂越看越是心惊,大明眼下表现出了它的矛盾性,一方面大明在蒸蒸日上,一方面大明皇帝的身家性命遭到了实质性的威胁,看起来岌岌可危,这七个橱窗里的东西,每一样都可以让大明变得更好,同样每一样,也会让陛下更加危险!
有些蛇鼠虫蝇真的是太该死了!
朱翊钧和殷正茂讲述着曲柄,圆周到往复运动的变化,完成了文华殿偏殿的参观。
高拱是冯保带着介绍的,殷正茂是皇帝亲自讲解,圣眷正隆,简在帝心。
“这是什么?”殷正茂看着一个很奇怪的模型询问道。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模型说道:“戚帅发明的法子,看模型不太直观,咱们去兵仗局看看,这是一种全新的铸造法。”
一种全新的铸炮法,专利人:戚继光。
戚继光擅长打胜仗,他对军械的铸造十分的留心,为了铸造合适能用的炮,戚继光也是和工匠们认真的沟通交流之后,得到了一个法子。
在大明:铸十铳、炮,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
这说的是大明的铸炮铸火铳的良品率,哪怕是能工巧匠,那良品率也只有20%到30%,而且一旦在战场上炸膛,问题会非常严重,防御和进攻都会出现纰漏和差错,很容易被敌人抓到机会。
如何提高良品率,减少炸膛,就成了戚继光思考的事儿,而戚继光一直在观察,进行经验总结,终于找到了大明铸炮法的问题所在。
大明的铸炮法大体分为了两种,第一种是砂模,就是翻砂工在沙子中添加黏土和水,不断的搅拌夯实,最后形成模具,而一台大将军炮的砂模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再加上恐怖的废品率,就让砂模铸炮有时间漫长、无法大量铸造等等缺点,失蜡砂模铸炮法也是如此。
第二种则是铁模铸炮,铁模铸炮有若干种好处,将泥范翻铸铁模,然后用铁模铸炮,就是将模具由砂模改为了铸铁模型,这样一来不用浪费工期,可以大量铸炮,炮模还可以反复使用,以减少制模成本;不必像泥模那样需要等待模具阴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铁模铸炮这么好,为何还要改良工艺呢?
铁范铸造,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大量应用,没有什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铁模铸造最大的问题就是炸膛,所以要不断的加厚炮壁来防止炸膛,而后这个炮就越铸越大,越铸越重,这和戚继光要拿火炮野战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七八千斤的火炮,只能填装十二斤的火药,打了两炮,炮管被震裂了,还打什么?
铁模铸炮的最大问题是,冷却是由外向内的快速冷却,炮膛的内壁就会出现大量又硬又脆的白口铸铁,硬,就无法以削磨,炮膛内无法镗削光滑,而脆,就会因为爆炸造成断裂。
大明普遍使用的良品率比较高的方法是:内锻外铸的双层铁炮。
内部为熟铁,外部浇铸生铁,大明的火炮卖相很普通,外面大量的沙眼气孔,有的时候火炮发射,还会掉出来一块,样子丑不要紧,性能好就行了。
掉一块也不妨碍火炮继续发射,后面修修补补也能用,全都是因为内锻熟铁的炮芯。
炮芯是百炼熟铁锻造而成,故而外层炮体损坏,而内层炮体依旧完好无损,因为外层的生铁,仅仅是起到加固内层锻铁炮膛的作用,浇筑外层的工匠变得为所欲为了起来,脱落了补上就是。
所以大明的火炮只要内层锻铁炮芯不坏,就能一直用。
而戚继光的法子和砂模、铁模、内锻外铸都有所不同,他用的法子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的集思广益所得。
朱翊钧来到了兵仗局,兵仗局太监接到了消息时间太晚了,打扫卫生还没完,陛下就已经到了。
“天字号二十七号大将军炮。”朱翊钧来到了仓库,让人拉开了遮盖的篷布,笑着说道。
天字号是御制,皇帝亲自监工,二十七号炮不是它有二十七个兄弟,它是大明的第一个新铸炮法铸炮二十七次成功,并且顺利多次火炮发射。
炮身按照官阶高低自上而下一共有257个字,从敕造二字,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壁、迁安伯戚继光一直到工匠的名字,都在火炮之上。
朱翊钧站在火炮前,抬头看着这八斤药炮笑着说道:“此炮通长七尺二寸三分,内径三寸三分,外径八寸一分,炮身倍径24,重为1800斤,射程大约为八百步。”
“内锻外铸的法子其实已经很好了,有效的提高了良品率,但依旧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大量铸造,产能有限,一个炮芯的铸造需要数月的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内径最大为六寸,就不能再大了。”
“这就促使了这门火炮的诞生。”
“铁模内水冷铸炮法。”
长期的实践铸炮发现,火炮铸造废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内外的冷却速度差距问题,砂模、铁模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炮芯是一种折中的法子。
而且炮管的口径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距也越明显,由于这冷却速度的差距,许多材质不够好、不够均匀的炮管,就会在冷却时,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而在火炮身管产生裂痕。
炮身出现裂纹,就是废品。
而且最关键的是,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异,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见的,而是在管壁金属内部。
所以当时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试放。就是在炮管内填满火药但不装炮弹,释放一次,以管壁无裂痕者为合格,这样做叫试炮,但是往往试炮合格的火炮,到了战场上,还是炸膛或者炮身断裂。
因为冷却速度差异导致的裂痕一次不会被炸裂,两次三次可以。
这也是为何人参铁能被宁远伯李成梁拿来当礼物的原因。
广宁卫有一门火炮,名字叫耀威大将军炮,双层万斤铁炮,可以使用四十七斤的铁弹、二十三斤火药,炮身是内径的15倍,一万多斤重,威力强悍,但一台炮一万多斤,不便运输,只能做城防炮。
大明并没有广泛的人参铁,所以改良工艺势在必行。
戚继光和大明兵仗局的工匠们,给出的答案是,铁模,铁模可以大规模的铸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铸炮外面冷却过快,内部冷却过慢导致的白口铁堆积内侧。
工匠们选择了水冷,内模水冷技术。
经过了二十七次的试制,终于完成了铁模内水冷铸炮法的研制,对于内部水冷的速率,是二十多次的实践最后得到了的一个结果,这样极大的加快了火炮铸造速度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良品率。
殷正茂围着那门大炮啧啧称奇,很快就明白了这种新技术的应用范畴,他呼吸有些急促的说道:“这岂不是说能造重炮了?”
“是的,兵仗局设计了一种舰炮。”朱翊钧点头说道:“他拥有三寸五分的内径,外径则是由尾部厚重到头部薄而渐变,炮身长约九尺五寸一分,重量为2000斤左右的舰炮,射程在八百步以上,可以装九斤多重的实心弹或者开花弹,在三百步内可以有效击穿四寸厚的木制甲板。”
“遗憾的是,还没造出来。”
殷正茂是水师,他当然关心舰炮,现在的威力大的大将军炮缺点太多了,一台炮最少也要五千斤以上,这个载重,换成粮食和淡水,可以有效的增加续航,新的铸炮法,可以有效的降低重量的同时,增加火炮威力。
舰炮还在试制,他这次回航,不知能不能领到这种威力更大、重量更小的火炮。
殷正茂跟着皇帝的脚步,看了兵仗局铸炮的厂房,尤其是对于水冷和炮壁重量的厚度有了疑问。
朱翊钧解释道:“这尾部的爆炸威力最大,所以最为厚重,同样头轻脚重,也能保持重心,让火炮更加稳定,如此设计的原因,是因为这张图,爆炸威力的曲线图。”
“这是度数旁通的结果,具体的测量法,是这样的。”
朱翊钧解释了下膛压的概念,在不同的部分钻孔,填入铅子,火炮爆炸后,铅子被激射而出,穿透木板的深度,就是膛压的具体体现。
尾部膛压高,炮壁厚重,前部膛压小,则炮壁轻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重的同时,不会影响到火炮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寿命。
殷正茂已经震撼到了麻木,陛下为了振武,真的费了不少的心神。
殷正茂要在京堂待上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参加廷议,确定吕宋的郡县化方案,这一点在殷正茂进京之前,张居正已经给殷正茂去过了书信,详细的解释过了。
殷部堂回京,住在全楚会馆,他是楚党,是张居正的嫡系,是张居正打赢高拱的制胜王牌。
是夜,张居正专门开了瓶国窖,地瓜烧,这是陛下亲手酿的酒,属于蒸馏酒的烈酒,张居正给殷正茂满上之后说道:“石汀兄,此杯酒敬英雄。”
殷正茂大张居正十二岁。
张居正对殷正茂是十分敬佩的,文进士领兵打仗,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打输了死,打赢了在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之下,战场上赢,庙堂上输,所以殷正茂亲自领兵打仗,是英雄也。
“石汀兄,明日就把全楚会馆的腰牌还我吧。”张居正一饮而尽,笑着说道:“怎么说现在殷部堂已经是国姓爷了,规矩不能坏。”
“我之前连续几份书信到广州,反复劝部堂收敛点,部堂不肯听,现在只能出海了,也回不来。”
殷正茂一饮而尽摇头说道:“收敛不得,行百里者半九十,眼看平倭功成,就得愈加恩赏,我殷正茂这辈子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两广倭患,至于攻吕宋,不过是给养的客兵找个出路罢了。”
“大明无他们的容身之地,去吕宋就恰好。”
“的确前有朱纨,后有胡宗宪,我这个两广总督平海寇,不见得能落到好下场,有时候在想,战死沙场也比战场赢了,朝堂输了要强,但是人在东南,见惯了人间惨状,便不能不平倭。”
殷正茂能理解张居正书信里的回护之意,但是他从领了平倭差事之后,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把所有胆敢进犯的倭寇,全都杀死,这就是他唯一的一条路。
“谁烧的皇宫?”殷正茂眉头紧蹙的问道。
张居正沉默了下说道:“张四维、吴兑、方逢时为首,山西仅仅涉及到的族党就超过了二十四人,包括了杨博的亲眷、王崇古的亲眷,论斩计1728人。”
“这么多?”殷正茂呆滞了一下说道:“元辅怕是要担骂名了。”
“挨点骂就挨点骂吧。”张居正摇头说道:“有些委屈,陛下不能受,臣子挨点骂不是什么大事。”
“我不这么认为。”殷正茂不赞同张居正这种说法,他颇为凝重的说道:“元辅新政,这会是一个具体的突破口,元辅在,自然不必多说,不在了,一定是反攻倒算的开始和突破口。”
殷正茂清楚的知道张居正的抱负。
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633/416164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