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农本
第648章 农本
第648章 农本
忙碌下的时间流逝很快。
转眼暴雨停了。
天晴,云淡。
凉风骤起,吹动着湖畔的垂柳,柳枝摆动,树梢间响起叽喳、叽喳的鸟鸣,几只鸟雀在枝条上蹦跳,但就是不飞走,似乎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它们。
“陛下对比这些稻穗,发现可有什么异同?”
相隔不远处,在琼华岛上的北栈台,徐光启站在一张木案旁,似宝贝一般的盯着眼前这些稻穗,对负手而立的朱由校说道。
“这些稻穗的品相不一,长势不一。”
朱由校听后,盯着眼前这些递次排列的稻穗,剑眉倒张道:“这首排的稻穗颗粒饱满,有些子粒要多,若是朕没有猜错的话,单是这一排的稻穗,没有从北直隶、辽东两地筛选上来的吧。”
“陛下猜错了。”
徐光启露出笑意,在回了句后,便在朱由校的注视下,撩袍朝一处走去,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束稻穗。
“这一束稻穗取自唐山,首年引水植稻试种,开辟水稻试验田3200亩,皆隶属于皇庄下辖,当年的亩产达219斤!”
在讲到这里时,徐光启的脸上露出一抹遗憾。
这产量可以啊。
“好不少!”
在朱由校思绪万千之际,徐光启继续道:“不过在耐寒方面,唐山水稻种还是差上不少,这导致唐山水稻生长要慢些,抽穗迟了数日。”
尽管在北方的相对大规模引水植稻,取得的成效要比预期好上很多,但是有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成为北方稻产区想追赶长江以南的产量,恐还将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期限!
朱由校眉头微挑,脸上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水稻亩产,普遍是在300—400斤徘徊,而这等水稻亩产,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在北方种植水稻的本就少,产量也是普遍偏低的。
徐光启重重点头道:“这束稻穗就是取自辽东锦州产区,这里有4000亩军属勋田,被划归到引水植稻计划,亩产达到了240斤。”
一个是冶炼产业集散地,一个是海港产业集散地,或许规模仍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两地的根基正一步步铸牢!
至于徐光启提到的唐山,乃是裁撤卫所后特设的一散州,暂隶属于永平府治下,而还有一地,是跟唐山市相同的,即秦皇岛州。
上述提及的两处地方,受到北直隶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发展影响,已在北直隶下辖府州县脱颖而出。
“听卿家的意思,在辽东试行的引水植稻,情况要比预期的也好很多?”见徐光启这般,朱由校笑着询问道。
“在唐山的水稻试验田,采取了育秧,施肥等手段。”
“最初得到此等数据时,驻锦州的农学师生都震惊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原本考虑到稻种、气候、温差等客观因素,在辽东首年的引水植稻,亩产能达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算是为来年的扩大规模试种提供经验,所以他们又反复进行称量,最终确定了这一数据。”
“呵呵…”
朱由校脸上笑意更浓了,对于这些外派的农学人员,有如此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徐光启提到的农学,是隶属于少府所辖诸院的一个,全名叫大明农业科学院,是朱由校钦定要筹设的。
作为以农耕闻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么时候,都万不能丢掉这一看家本事,大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发展起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原始工业化,积攒足够的底蕴与家底,就必须解决脱产群体增多下,从事农耕的群体规模减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扩大粮食产量,确保大明不会面临大规模粮荒窘境。
这一核心问题要是不能解决,一旦敢叫脱产群体饿肚子了,辛劳付出连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维系不了,那么爆发出来的能量,可远比农夫扎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领着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让大明被推进深渊的,既然他要缔造一个全新时代,那么他就要解决对应问题与隐患。
“通过唐山、锦州等水稻试验区的对比,臣在详细梳理各地呈递的农业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结论。”
徐光启攥着手中的稻穗,难掩激动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隶增扩水稻种植,在辽东推动引水植稻是可行的,只是要解决稻种的培育,针对耐寒、稻产等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培育。”
“而且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开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才行。”
推动一种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明确该农作物的粮食产区,培育提高该农作物的产量,这不像扶持某一产业领域那样,可以办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见到对应的成效,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往往需要数载,甚至更久,持续投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见到对应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轮种呢?”
朱由校在听后,没有急着表态,反而看向徐光启询问道。
朱由校不是万能的,他知道一些农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对具体的领域知识,了解的其实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通过杂交来提高产量。
但是你要让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两系法杂交水稻、亲本种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识,朱由校是一窍不通。
更别提大明疆域辽阔,这导致各地气候不同,适合这里的种子,不一定适合别的地方,何况这还牵扯到轮种、套种等情况,这又涉及不少的农作物,麦、粟、黍、豆等等,让朱由校去搞这些,大明农业必遭毁灭性打击。
强行推动大规模改种,这不是跟中枢朝堂对着干,而是跟万千精通农耕的百姓对着干,闹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轮种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在朱由校询问完后,徐光启表情有些凝重道:“尽管玉米、红薯、土豆等舶来作物的单季产量较高,但是以上农作物,终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规模的进行轮种,这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在朱由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仅在后世才有的词汇,早已在少府下辖诸院流行起来,这也使得诸院师生,针对各自领域的钻研,会用这些更精准的词汇来表达。
不说别的。
单单是在工学这边,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标准,早就在工学流行起来,甚至少府下辖的军备、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开始进行推行,标准化的前提是统一标准作业,而这个统一标准就是要全行业进行遵守的。
或许这在对外的交流与联系中,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很多麻烦事,不过该做出的调整与革新,还是必须要去做的,科学领域的发展与突破,要的不是约莫,要的是精准数据,差一点都不行!
什么东方的,西方的,只要适合大明的发展变革,那就是大明的,贴合大明国情做出的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这方面,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强,大明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要强上很多!!!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567/41588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第648章 农本
忙碌下的时间流逝很快。
转眼暴雨停了。
天晴,云淡。
凉风骤起,吹动着湖畔的垂柳,柳枝摆动,树梢间响起叽喳、叽喳的鸟鸣,几只鸟雀在枝条上蹦跳,但就是不飞走,似乎有什么东西吸引着它们。
“陛下对比这些稻穗,发现可有什么异同?”
相隔不远处,在琼华岛上的北栈台,徐光启站在一张木案旁,似宝贝一般的盯着眼前这些稻穗,对负手而立的朱由校说道。
“这些稻穗的品相不一,长势不一。”
朱由校听后,盯着眼前这些递次排列的稻穗,剑眉倒张道:“这首排的稻穗颗粒饱满,有些子粒要多,若是朕没有猜错的话,单是这一排的稻穗,没有从北直隶、辽东两地筛选上来的吧。”
“陛下猜错了。”
徐光启露出笑意,在回了句后,便在朱由校的注视下,撩袍朝一处走去,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束稻穗。
“这一束稻穗取自唐山,首年引水植稻试种,开辟水稻试验田3200亩,皆隶属于皇庄下辖,当年的亩产达219斤!”
在讲到这里时,徐光启的脸上露出一抹遗憾。
这产量可以啊。
“好不少!”
在朱由校思绪万千之际,徐光启继续道:“不过在耐寒方面,唐山水稻种还是差上不少,这导致唐山水稻生长要慢些,抽穗迟了数日。”
尽管在北方的相对大规模引水植稻,取得的成效要比预期好上很多,但是有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成为北方稻产区想追赶长江以南的产量,恐还将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期限!
朱由校眉头微挑,脸上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要知道这一时期的水稻亩产,普遍是在300—400斤徘徊,而这等水稻亩产,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在北方种植水稻的本就少,产量也是普遍偏低的。
徐光启重重点头道:“这束稻穗就是取自辽东锦州产区,这里有4000亩军属勋田,被划归到引水植稻计划,亩产达到了240斤。”
一个是冶炼产业集散地,一个是海港产业集散地,或许规模仍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两地的根基正一步步铸牢!
至于徐光启提到的唐山,乃是裁撤卫所后特设的一散州,暂隶属于永平府治下,而还有一地,是跟唐山市相同的,即秦皇岛州。
上述提及的两处地方,受到北直隶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发展影响,已在北直隶下辖府州县脱颖而出。
“听卿家的意思,在辽东试行的引水植稻,情况要比预期的也好很多?”见徐光启这般,朱由校笑着询问道。
“在唐山的水稻试验田,采取了育秧,施肥等手段。”
“最初得到此等数据时,驻锦州的农学师生都震惊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原本考虑到稻种、气候、温差等客观因素,在辽东首年的引水植稻,亩产能达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算是为来年的扩大规模试种提供经验,所以他们又反复进行称量,最终确定了这一数据。”
“呵呵…”
朱由校脸上笑意更浓了,对于这些外派的农学人员,有如此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徐光启提到的农学,是隶属于少府所辖诸院的一个,全名叫大明农业科学院,是朱由校钦定要筹设的。
作为以农耕闻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么时候,都万不能丢掉这一看家本事,大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发展起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原始工业化,积攒足够的底蕴与家底,就必须解决脱产群体增多下,从事农耕的群体规模减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扩大粮食产量,确保大明不会面临大规模粮荒窘境。
这一核心问题要是不能解决,一旦敢叫脱产群体饿肚子了,辛劳付出连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维系不了,那么爆发出来的能量,可远比农夫扎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领着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让大明被推进深渊的,既然他要缔造一个全新时代,那么他就要解决对应问题与隐患。
“通过唐山、锦州等水稻试验区的对比,臣在详细梳理各地呈递的农业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结论。”
徐光启攥着手中的稻穗,难掩激动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隶增扩水稻种植,在辽东推动引水植稻是可行的,只是要解决稻种的培育,针对耐寒、稻产等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培育。”
“而且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开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才行。”
推动一种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明确该农作物的粮食产区,培育提高该农作物的产量,这不像扶持某一产业领域那样,可以办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见到对应的成效,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往往需要数载,甚至更久,持续投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见到对应成效。
“朕先前提到的轮种呢?”
朱由校在听后,没有急着表态,反而看向徐光启询问道。
朱由校不是万能的,他知道一些农业的发展规律,但是对具体的领域知识,了解的其实不是很多。
他知道水稻能通过杂交来提高产量。
但是你要让他去分辨雄性不育株、两系法杂交水稻、亲本种子等涉及核心的知识,朱由校是一窍不通。
更别提大明疆域辽阔,这导致各地气候不同,适合这里的种子,不一定适合别的地方,何况这还牵扯到轮种、套种等情况,这又涉及不少的农作物,麦、粟、黍、豆等等,让朱由校去搞这些,大明农业必遭毁灭性打击。
强行推动大规模改种,这不是跟中枢朝堂对着干,而是跟万千精通农耕的百姓对着干,闹不好,大明就完蛋了。
“轮种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在朱由校询问完后,徐光启表情有些凝重道:“尽管玉米、红薯、土豆等舶来作物的单季产量较高,但是以上农作物,终究不是我朝本土作物,如何成规模的进行轮种,这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
在朱由校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仅在后世才有的词汇,早已在少府下辖诸院流行起来,这也使得诸院师生,针对各自领域的钻研,会用这些更精准的词汇来表达。
不说别的。
单单是在工学这边,一套全新的度量衡标准,早就在工学流行起来,甚至少府下辖的军备、重工、船舶等清吏司都已开始进行推行,标准化的前提是统一标准作业,而这个统一标准就是要全行业进行遵守的。
或许这在对外的交流与联系中,在所难免的会出现很多麻烦事,不过该做出的调整与革新,还是必须要去做的,科学领域的发展与突破,要的不是约莫,要的是精准数据,差一点都不行!
什么东方的,西方的,只要适合大明的发展变革,那就是大明的,贴合大明国情做出的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民族自信心这方面,朱由校不是一般的强,大明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要强上很多!!!
(本章完)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567/41588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