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爵血路 > 傅大炮传奇 > 第96章 永远活着

第96章 永远活着

    1950年12月22日,傅斯年遗体大殓。

    自早晨7时起,前来吊唁者陆续涌至,尔后人越来越多,殡仪馆的屋子和院子几无立足之地。在上千吊唁者中,有台湾学者、名流、国民党高级官员、傅斯年的亲友、同事和台湾大学的学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扶杖前来,陈诚哭得两眼红肿,王宠惠、蒋梦麟、罗家伦、王世杰、朱家骅、李济、董作宾、毛子水等人,都站立在人群中默然相送。

    10时30分,傅斯年的遗体送往火葬场,上千人冒着大雨,踏着泥泞道路,慢慢行走。

    热泪横流的学生们手执小旗,上面写着:“校长,回头来瞧瞧我们!”望之令人心碎。

    目睹此场面的台湾记者于衡,在1973年撰写的回忆采访生涯的长文中说:“傅斯年先生逝世,是我采访二十五年中,所见到的最真诚、最感人的一幕。

    罗家伦说过,“一个人死后,弄到这许多朋友们流泪,许多青年学生们,千百成群来痛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件普通的事!”

    12月31日,亦即1950年的最后一天,治丧委员会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礼堂(当时台湾大学本部尚无大礼堂)举行傅斯年追悼大会。礼堂正中,悬挂着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国失师表”的挽章,国民党高级官员、名人学者的挽章、挽联分挂两旁。蒋介石亲临致祭,各界要人亦皆前来,竟日致祭者达5000余人。

    各界致送挽联达270余幅,挽诗60余首,挽词20余首,祭文6篇,唁电唁函90余封。各报章、杂志、专刊登载纪念文章110余篇。

    其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人的挽联是:

    廿二载远瞩高瞻,深谋长虑,学术方基,忍看一瞑;五百年名世奇才,闳中肆外,江山如此,痛切招魂。

    台湾大学全体师生的挽联:

    早开风气,是一代宗师,吾道非欤?浮海说三千弟子;

    忍看铭旌,正满天云物,斯人去也,哀鸿况百万苍生。

    国民党大佬于右任挽联:

    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

    为自由,为正义,为时代青年。

    蒋梦麟挽联:

    学府痛师道,举国惜天才。

    陈寅恪有诗悼念傅斯年:

    不生不死最堪伤,

    犹说扶馀海外王。

    同入兴亡烦恼梦,

    霜红一枕已沧桑。

    胡适为傅斯年写的悼念词,便是本书内容提要的那段话: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为纪念傅斯年,台大实验植物园内划出一块地,建造罗马式纪念亭。亭中砌长方形墓一座,同时按中国传统,墓前立无字碑一座,设纪念亭,另有喷水池搭配,形成独特的景观。此处被称为“傅园”,墓亭定名“斯年堂”。

    7000平方米的这片天地里,榕树遮天,龙柏苍劲,柳杉挺立。绿树掩映中。“傅园”,和“斯年堂”,与周围景致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兵工署特别捐赠一座纪念钟,钟上铸有傅斯年提出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校训。

    后来,这座钟架设在行政大楼前的水池和椰林大道之间,起名为“傅钟”,因其于虚岁55岁去世,原本为敲五十五下,敲钟电子化后每节上下课会钟响二十一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傅斯年是在提醒人们,人生,一定要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或许,这对于忙碌充斥的人们尤为重要,孔子不是提出过“吾日三省”吗?

    “傅钟”已成为台湾大学的象征,每个台大的同学都能说出八字校训及二十一响钟声的寓意。

    谈到“傅钟”,有位台大学生说: “对台大师生而言,傅钟不只是报时的工具,更传承了傅校长对学子的叮咛。”

    或许,对于台大和台大师生们,傅斯年从来就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台大和台大师生们的心里。

    因为,每逢上下课时间,“傅钟”悠扬那声音,便穿过静静的傅斯年墓园和长长的椰林大道,向外散发好远好远。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028/411754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