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爵血路 > 傅大炮传奇 > 第51章 “三巨头”

第51章 “三巨头”

    在中央研究院乃至学界,有语言组“三巨头”的说法。

    所谓的中央史语所第二组(语言学)“三巨头”,首要者当然是赵元任了。关于赵元任这位语言学的一代宗师,我们已经介绍很多了。“三巨头”的另两位,则是罗常培和李方桂。

    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萨克达氏,名仁禄, 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

    罗常培出生于北京西直门内曹公观后西井胡同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 光绪三十年(1904年)罗常培开始识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罗常培就学于希怡泉、崇乐峰主持的怡乐书斋。

    怡乐书斋后遵督学局令改为西城第四学区私立第二小学堂。除诵读启蒙读本外,兼习局定之小学课程:算术、修身、史地、格致、体操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希怡泉、崇乐峰改就公立小学教职。罗常培重就读于北魏胡同远戚伍世舜及后公用库荣静之的私塾,读四书,进度颇速。宣统元年(1909年)罗常培继续读私塾。

    宣统二年(1910年)11岁时,考入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与舒庆春(老舍)同学。

    民国元年(1912年),督学局改组为京师学务局,京师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改为女校。罗常培投考祖家街市立第二小学校。不久就原校址改立“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小学学生并入报子胡同第四小学。是年,罗常培毕业于第四小学,毕业考试在两班44名学生中名列第一。

    民国二年(1913年),罗常培考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学。

    民国四年(1915年),罗常培16岁中学毕业,不仅完成了学校规定的课程,还读完了《通鉴》《史论》《历代名臣言行录》等书,同时涉猎理学。读中学期间奉父命学习速记,一分钟能记140个字。不满1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中学毕业后家庭经济困难,任速记员维持生活、补贴家用。同年以第四名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文学门,大学期间每周至少三天到众议院作速记,其余时间在北京大学上课学习。

    民国六年(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罗常培受到启发,一直拿蔡元培“博大而坚贞的精神”做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格,赞成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崇拜他的“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气节,服膺他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大能屈”的精神。

    民国八年(1919年),罗常培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受五四运动影响,感觉自己学的是旧文学,而又有对新知识的要求,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为接受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两年。

    民国十年(1921年)夏,山东教育厅约请杜威、黄炎培、梁漱溟等到济南讲学。受梁漱溟之约,罗常培为他的演讲做记录(速记)。后来由陈政整理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离开北京大学,罗常培应聘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 次年应邀到京师第一中学任国文教师兼总务长,不久又代理校长。任期内实行财政公开,聘请好教员,聘请教育界名流演讲,把校长的全部薪水捐购新图书。

    民国十二年(1923年),罗常培应聘到西安国立西北大学任教授兼国学专修科主任,讲授“中国文字学”和“中国音韵学”等课程。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发生“三一八惨案”。北京形势险恶,许多学者心情忧忿,纷纷离京。此时厦门大学托林语堂邀请北京许多学者到厦大讲学,于是,罗常培同鲁迅、沈兼士等人南下到福建厦门大学任教,讲授“经学通论”“中国音韵学沿革”等课程,并开始调查研究厦门方言。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罗常培离开厦门大学后,应马叙伦之约到浙江省政府工作了不到3个月,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开“声韵学”“等韵研究”“声韵学史”等课程,结合教学发表论文《怎样整理声韵学史》刊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集6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罗常培任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主任。他为了研究《广韵》而开始学习广州话。

    民国十八年(1929年),罗常培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致力于音韵学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史语所7年间(1929-1935年)共完成了4部专著、14篇论文,又调查了6县46个点的方言,编完《汉魏六朝韵谱》和《经典释文》的反切长篇。

    1950年,罗常培筹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他曾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创办了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

    李方桂(1902~1987),祖籍昔阳县乐平镇李家沟村,出生于广州,系乐平“父子进士”李希莲之孙,李光宇之子。

    1918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1年,考入清华大学读医预科,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同年秋进入密歇根大学医学系。

    由于在医学系攻读德文及拉丁文,引发了他研究语言学的浓厚兴趣,于是改进语言学系,插班三年级,1926年毕业,获语言学士学位。随即进入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师从语言学大师爱德华•萨皮尔,学的都是美州印第安语言,并在其指导下完成硕士与博士论文,李方桂进芝大一年后取得硕士学位,第二年即1928年又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3年连获3个学位,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被认为是前无古人的。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的指导教授萨皮尔安排了一份优厚的奖学金,送他到哈佛大学研究半年。

    1929年,李方桂回国,立即被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在之后的8年间,李方桂从事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苗瑶语、台语及古藏语的研究,。

    1937年,李方桂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任访问教授2年,1939年回国。此后五六年间,他陆续调查研究非汉语(指中国境内汉语以外的语言)。

    1944年~1946年,他同时任成都大学和燕京大学的访问教授,其间还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东方学会议。1946年秋,李方桂应哈佛大学之聘任中国语言学访问教授2年,1948年又在耶鲁大学访问任教1年。是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转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195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1952年后一直是《美国语言学国际杂志》的副主编。1969年李方桂从华盛顿大学第一次退休。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美国的《美国语言学国际杂志》和欧洲的《华裔学志》均出专集为他祝寿。同年秋,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礼聘他任教,直至1972年第二次退休。其后普林斯顿大学及夏威夷大学又争聘他为名誉教授,密歇根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赠送他荣誉博士学位。1973年又被聘为《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而后他一直在夏威夷大学工作。

    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以及汉语和藏语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学问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弟子成群。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学论著80多种,其中包括专书7种及论文70多篇,都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学文献,有的已成为经典著作。他还对其他语言包括英、德、法等现代欧洲语言以及古代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哥特文、保加利亚文、立陶宛文、冰岛文、挪威文都十分精通,被称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1932年,李方桂与昆曲名角、徐树铮将军的女儿徐樱结婚。

    赵元任和李方桂是多年好朋友,二人早年留美读书,回国后均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有意思的是两位各自娶的夫人均为名门大家闺秀;而且两位的婚礼上,均邀请的是北大校长胡适作证婚人;抗战期间均赴美任教,多次辗转于中美欧之间,最终在美国任教直到退休,并且两对夫妇都携手共度金婚。

    最让胡适羡慕的是,两位著名语言学大家,背后的教授夫人,手中都有一支会写作的笔,在陪伴语言学教授先生、长年照顾家庭的俗常生活之余,用她们最真实的纪实手法,完成了自己陪伴在教授身边的幸福生活记录,一本是杨步伟的《杂记赵家》,一本是徐樱的《我和方桂五十五年》。

    介绍完第二组(语言学)“三巨头”,联想中央史语所第一第三组的那些大师们,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这第一个感慨是:为什么民国时期,天才人物会成群结队而来。

    第二个感慨是:傅斯年能够把这些大师们招揽到他的中央史语所。

    关于罗常培,1929年1月22日,傅斯年致函罗常培:“莘田先生教席:惠诺改任研究员事,无任感荷。又承示下个人工作计划及韵书研究工作计划两件,奉读之下,不胜钦佩。已交赵元任阅过,一切同意。从此韵书整理,粤语研究必借先生以光本所也。”

    字里行间能看出他对罗常培的尊重。

    关于李方桂,在李方桂夫人徐樱女士的《我与方桂五十年》一书中写道:

    “船到上海,才一靠岸,就有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代表到船上来欢迎我们。……第二天就请我们到他府上吃饭。陪客中有很大大人物……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大家谈得非常愉快,当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聘请方桂为专任研究员。……”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8028/411754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