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这晋王到底是要干什么啊?!
张正隽夺下城池后。
第一没能继续扩大大周王朝自乱的优势,趁着大周王朝的兵力尚未集中之前,就将活动的范围继续延伸出去。
困于三两地的下场,就是等着朝廷的围兵吃下。
在王守义看来,要么就是不断地寻求共举义事的机会,不断地增大义军的人数。
对付朝廷这样的精锐,义军取胜的办法,也只有靠着人数优势来对抗朝廷。
结果张正隽夺下半州之地,取得数个城池就没有动弹,想要仅凭这点地方,和大周九州之地抗衡,自取灭亡之道。
第二,张正隽为了满足义军的胃口,他没有和地方上的官绅达成共识,这样是很难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结构。
归根结底,你造反想要真正做大,还是需要治理地方的才能,像这种读书人,早晚是要用得上的。
即便你不用官绅,那也要寻求寒门协助,但张正隽一手独办,所有事情都接他一人之手。
不仅如此,由于缺粮,要满足义军各种欲望,张正隽还大开劫掠之先河,使得义军不义,这才是人心所失的地方。
最令王守义失望的,还是整个义军尚未成事,就有互相算计的迹象,如此小家子气,又怎么和朝廷对抗?
不能成事,那王守义就得图得自保,他当然不清楚晋王的品性如何,但比起一场注定失败的造反,这个时候反而是唯一活命的机会。
当楚世昭进入城中的时候,杨方这才惊出一声的冷汗,他连声叫住楚世昭道:“殿下,此地若有伏军,你我恐怕就要葬身此地了。”
在他身边不过百骑,突入城中,就是放弃了平原的优势,真有伏击,城门一关,那就是进退不能的境地。
“那城门守将已然授首,义军可用之人本就不多,假降伏击,那他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楚世昭头顶凤翅盔,继而又道:“而要是真降的话,一战即可定东南。”
话音刚刚落地。
只见朱敬手提着陆和泰的脑袋,在他的身边剩下了一些跟他比较亲近的义军将士。
王守义出刀以后,朱敬就算是不降也得真降,而他到了这个时候,反应却是极快,直接提着守将的脑袋给自己换得买命的本钱。
“罪将朱敬参见晋王殿下。”朱敬跪在地上,“此人正是贼军将领,此地城守陆和泰的首级。”
“我等已知深陷泥潭,如今有弃暗投明的机会,幡然醒悟,不知为时可晚。”
楚世昭认得眼前这人。
模拟推演的次数太多,但是能在这其中露过脸的人,楚世昭还是有印象的。
楚世昭记得这人当过叛军,当过平虏军,也当过节度使,属于是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这一次倒是去起义军了。
是真降还是假降,楚世昭不需要考虑,要是这种局面他都摆平不了,那就更别谈其他的了。
“自然不迟。”楚世昭开口道:“你引旧部,跟我一同劝降余众,我来东南,以抚定民心为主,并无惨害民众之心。”
朱敬立刻称是。
还未走几步,楚世昭就注意到了朱敬身后那面容坚毅,肤色黝黑的大汉。
“那魁梧汉子,愿意为我提刀吗?”楚世昭见他分外眼熟,立刻招揽。
王守义本就苦于自己的身份有着难言之隐,有晋王主动开口收揽,平静的神色上也难掩心中之喜,立刻道:“愿为殿下效劳。”
顷刻之间的城门大开,打了张正隽一个措手不及,等到他整顿出愿意听命于他的义军时,朱敬已经带着那些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的义军赶到了内城的衙门。
张正隽早就知道军心不可用,早早就想设计拖众人下水,可谁能料到这晋王带着百余骑兵就敢劝降,更想不到城门的义军倒戈的速度会有那么快。
城门一开,一炷香的时间,晋王就带着人杀了进来,这样的果断,实非常人。
“朱敬,我待你不薄,你竟然背弃于我。”张正隽在内城的衙门把守,门口放着成堆的杂物,以此减缓楚世昭攻陷地方的速度。
朱敬这个时候就比先前要干净利落的多。
之前还要犹豫到底干不干,等到他真做出了这件事情以后,那就没有什么回头路了,只能相信。
“贼道,你蛊惑民众冲击官府,劫掠同为穷苦大众的庶民,我自当难以顺从,而今王师将至,我还是劝你早早归顺朝廷吧。”
话说到这里,张正隽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你本为大周将士,见我大势而来,乞降而受我重用,如今又向朝廷投降,他日朝廷大势又去,像你这样两面三刀的人怕是又要投降,你这等反复无常的小人,你会落得什么好下场?”
朱敬脸色顿时通红了起来,但是又说不出来什么话。
张正隽通晓人性,自知现在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可他也见不得别人能落着什么好,几句话下来,他朱敬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就算有什么荣华富贵,那后世人的口中都要唾弃他是一个小人。
楚世昭望向朱敬,慨然道:“大丈夫为国而终,便是一等一的死法,他辱你,将军更应知耻而后勇,有朝一日,为朝廷尽忠,便是洗刷骂名的机会。”
说到这里,楚世昭又朗声开口道:“我知百姓苦,近些年来粮食收成不足,难以为继,诸位为了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王到东南,一是为了平定叛乱,二是为了安定社稷,三是督查南方。”
“因为饥饿而叛乱,这是国家的不公,但是朝廷也派遣了官员前来赈灾,诸位没有吃到赈灾的粮,那就是有奸人作祟,本王到了此地,就是来为诸位谋公道的。”
“本王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也想要看到诸君的诚意。”
刚刚来到城内的桓盛听到楚世昭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顿时心中一惊。
叛乱就是叛乱,不能因为百姓是饥饿叛乱,就能说他们是无罪的,楚世昭这番话,这是在为叛军开脱。
但,也正是楚世昭的这番话,还有反抗余地的义军在挣扎的过程中,最终都放下了武器。
楚世昭立刻收编了这批义军,令桓盛立刻清查这些义军的户口,人口来源。
首要之事,是将首恶处死,否则的话,叛乱永无休止,张正隽和他那批教唆义军起事的信徒,被桓盛斩首示众。
次要之事,是切实解决叛乱的起因,楚世昭先前说过要彻查赈灾不及时的问题,这是给这一场百姓起义的源头买单。
为君者,要使人信服,尤其是楚世昭说了这样的事情,那他就一定要做,哪怕是做给别人看。
朝廷到底赈灾没赈灾。
这件事情,是真赈灾了,永晋帝用内帑的银子拨下的款,而楚世昭查了查账目,发现永晋帝拨了款,但是地方上没有收到。
也就是说,赈灾的银子在长安就不见了,路上运过来的赈灾粮,全部都是陈仓而烂的臭米,其中还混了沙子,根本吃不得,地方上的赈灾官员也是拿着往年囤积的粮食,一点点赈灾,但完全够不上饥饿的百姓所需。
真想追查下去,那要查到户部的头上去。
楚世昭只能先停止查案,满足这些灾民、流民百姓的日常所需,以免再度生变。
他向地方上的豪强士族征纳粮食,皆从官给。
以朝廷的名义,向这些豪强士族购买粮食,承诺到时候朝廷会给他们正常买粮的银两。
随后,楚世昭先拿出一部分粮食,满足灾民、流民三日内的正常吃食需求,继而提出‘以工代赈’的方略,将灾民、流民投入地方建设和生产力恢复的事业上。
毕竟这些粮食,都是通过楚世昭的兵马,官府的‘公信力’买到的,楚世昭也不可能说不将这些粮食还回去,所以灾民、流民的生产对于楚世昭来说,是保持生产守恒的。
不然,就是朝廷单方面在输血。
张正隽叛乱的地方,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粮价问题,百姓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办法生存,一个就是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百姓其实种地也是给豪强大族种地,生产力难以有效恢复。
给别人种地,被大族剥削,肯定是这些百姓不乐意的事情,不然也不会一应就和,尽起叛乱。
楚世昭向有粮的大族豪强买粮,以朝廷的名义,不论是地方的官员,还是地方上的商人,你敢对朝廷坐地起价吗?
你给楚世昭开一个超乎正常价格的粮价试试看。
粮食由官方来买,再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百姓,甚至是赈灾受灾的百姓,那么吃食的问题,粮价过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楚世昭这么办,肯定是要吃到几下弹劾的。
但楚世昭无所谓啊,吃就吃了呗,大不了给他弄烦了,他也破罐子破摔。
大家都别活。
只要有掀桌的本事,什么事情摆不平。
失败是叛乱,那成功就是革命啊。
成王败寇的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楚世昭不是不能动手,是没有理由动手,有理由动手,这些人楚世昭根本没想让他们活的。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楚世昭治定叛乱,源头是谁,他也清楚,只是暂时没办法收拾他们。
所以在楚世昭还在帮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人还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楚世昭也砸棋盘。
现在最懵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易名为王守义的王胥,主要是他从女儿的口中得知这个晋王不同寻常,可他没有想过不同寻常是这样一个不同寻常。
当时楚世昭许诺会照顾好起事的义军,切实解决问题,王守义以为是一句空谈。
这种事情可以做到,但是不好做。
帮这些造反的泥腿子找老爷的麻烦,实在是不正常,而且王守义的想法单纯是借助这一件事情,洗白自己的身份,就没有考虑别的。
没想到楚世昭他是真办啊。
而且那些造反的义军,愿意恢复生产的,都回到家乡种地去了,愿意留下来以工赈灾的,都在卖力地赶工,主要是大周王朝一般征召劳工,让他们做工,都是不给工酬,相当于义务劳动的。
楚世昭是先给粮,再让这些义军去工作。
在楚世昭这么讲道理的情况下,这些义军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还不干事。
本来还对朝廷颇有微词的人,在晋王到了以后,没有一个人对朝廷敢说什么坏话。
楚世昭也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段,他只是想知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神话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起事的百姓,先不用物理教化,先拿最实在的事实,楚世昭给得了,他也收得回来。
反正那些粮食,也不是楚世昭自己的,那是楚世昭冒着‘朝廷’的名义,薅过来,先给用上的。
等豪强大族追债的时候,楚世昭有的是办法拖,慢慢给也是给,而且不是朝廷给么?
而且楚世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周王朝之前对百姓过于苛刻,导致楚世昭现在没有对百姓太好,只是以最正常最正常的标准对待他们,百姓们就对楚世昭感恩戴德了。
本来打工就是要给人工钱,给人粮食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按照大周王朝的律法,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给朝廷修筑河道,修缮什么什么工程,这种劳役是无条件接受的。
所以楚世昭拿出工钱,让这些义军干活,不仅是有效利用了劳动力,他们甚至还很感谢楚世昭。
就这段时间楚世昭坐镇东南的功夫,他招编过来的义军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之众,这还是没有算上那些想要回家种地的义军。
而且,楚世昭为了安定那些离开的义军不要再度误入歧途,是每个人放行前,都给他们准备了安家费。
楚世昭起初没有发现氛围的变化,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调动这些义军组成的部队,甚至比调动自己的部队还要畅通无阻时,他意识到了财帛的力量。
可影响力更加深远的地方在于,楚世昭所做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宋珣所在的起事之地,这导致宋珣手下的很多义军也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要投效晋王,以赦免自己的有罪之身。
看到效果了以后,楚世昭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豪强大族再有能量,也没有楚世昭手中军队的能量大。
薅大族的米粮,养自己的军士。
他要看看是这些军士对他更忠诚,还是那些豪强大族对他更忠诚!
而楚世昭坐定东南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
诸多大臣坐立难安。
一个月的功夫,楚世昭就以一己之力在南方收编了如此众多的义军。
这晋王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啊?!
他莫非不知道他这是拥兵自重,自取灭亡之道?!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2957/412990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第一没能继续扩大大周王朝自乱的优势,趁着大周王朝的兵力尚未集中之前,就将活动的范围继续延伸出去。
困于三两地的下场,就是等着朝廷的围兵吃下。
在王守义看来,要么就是不断地寻求共举义事的机会,不断地增大义军的人数。
对付朝廷这样的精锐,义军取胜的办法,也只有靠着人数优势来对抗朝廷。
结果张正隽夺下半州之地,取得数个城池就没有动弹,想要仅凭这点地方,和大周九州之地抗衡,自取灭亡之道。
第二,张正隽为了满足义军的胃口,他没有和地方上的官绅达成共识,这样是很难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结构。
归根结底,你造反想要真正做大,还是需要治理地方的才能,像这种读书人,早晚是要用得上的。
即便你不用官绅,那也要寻求寒门协助,但张正隽一手独办,所有事情都接他一人之手。
不仅如此,由于缺粮,要满足义军各种欲望,张正隽还大开劫掠之先河,使得义军不义,这才是人心所失的地方。
最令王守义失望的,还是整个义军尚未成事,就有互相算计的迹象,如此小家子气,又怎么和朝廷对抗?
不能成事,那王守义就得图得自保,他当然不清楚晋王的品性如何,但比起一场注定失败的造反,这个时候反而是唯一活命的机会。
当楚世昭进入城中的时候,杨方这才惊出一声的冷汗,他连声叫住楚世昭道:“殿下,此地若有伏军,你我恐怕就要葬身此地了。”
在他身边不过百骑,突入城中,就是放弃了平原的优势,真有伏击,城门一关,那就是进退不能的境地。
“那城门守将已然授首,义军可用之人本就不多,假降伏击,那他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楚世昭头顶凤翅盔,继而又道:“而要是真降的话,一战即可定东南。”
话音刚刚落地。
只见朱敬手提着陆和泰的脑袋,在他的身边剩下了一些跟他比较亲近的义军将士。
王守义出刀以后,朱敬就算是不降也得真降,而他到了这个时候,反应却是极快,直接提着守将的脑袋给自己换得买命的本钱。
“罪将朱敬参见晋王殿下。”朱敬跪在地上,“此人正是贼军将领,此地城守陆和泰的首级。”
“我等已知深陷泥潭,如今有弃暗投明的机会,幡然醒悟,不知为时可晚。”
楚世昭认得眼前这人。
模拟推演的次数太多,但是能在这其中露过脸的人,楚世昭还是有印象的。
楚世昭记得这人当过叛军,当过平虏军,也当过节度使,属于是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人,这一次倒是去起义军了。
是真降还是假降,楚世昭不需要考虑,要是这种局面他都摆平不了,那就更别谈其他的了。
“自然不迟。”楚世昭开口道:“你引旧部,跟我一同劝降余众,我来东南,以抚定民心为主,并无惨害民众之心。”
朱敬立刻称是。
还未走几步,楚世昭就注意到了朱敬身后那面容坚毅,肤色黝黑的大汉。
“那魁梧汉子,愿意为我提刀吗?”楚世昭见他分外眼熟,立刻招揽。
王守义本就苦于自己的身份有着难言之隐,有晋王主动开口收揽,平静的神色上也难掩心中之喜,立刻道:“愿为殿下效劳。”
顷刻之间的城门大开,打了张正隽一个措手不及,等到他整顿出愿意听命于他的义军时,朱敬已经带着那些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的义军赶到了内城的衙门。
张正隽早就知道军心不可用,早早就想设计拖众人下水,可谁能料到这晋王带着百余骑兵就敢劝降,更想不到城门的义军倒戈的速度会有那么快。
城门一开,一炷香的时间,晋王就带着人杀了进来,这样的果断,实非常人。
“朱敬,我待你不薄,你竟然背弃于我。”张正隽在内城的衙门把守,门口放着成堆的杂物,以此减缓楚世昭攻陷地方的速度。
朱敬这个时候就比先前要干净利落的多。
之前还要犹豫到底干不干,等到他真做出了这件事情以后,那就没有什么回头路了,只能相信。
“贼道,你蛊惑民众冲击官府,劫掠同为穷苦大众的庶民,我自当难以顺从,而今王师将至,我还是劝你早早归顺朝廷吧。”
话说到这里,张正隽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你本为大周将士,见我大势而来,乞降而受我重用,如今又向朝廷投降,他日朝廷大势又去,像你这样两面三刀的人怕是又要投降,你这等反复无常的小人,你会落得什么好下场?”
朱敬脸色顿时通红了起来,但是又说不出来什么话。
张正隽通晓人性,自知现在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可他也见不得别人能落着什么好,几句话下来,他朱敬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就算有什么荣华富贵,那后世人的口中都要唾弃他是一个小人。
楚世昭望向朱敬,慨然道:“大丈夫为国而终,便是一等一的死法,他辱你,将军更应知耻而后勇,有朝一日,为朝廷尽忠,便是洗刷骂名的机会。”
说到这里,楚世昭又朗声开口道:“我知百姓苦,近些年来粮食收成不足,难以为继,诸位为了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王到东南,一是为了平定叛乱,二是为了安定社稷,三是督查南方。”
“因为饥饿而叛乱,这是国家的不公,但是朝廷也派遣了官员前来赈灾,诸位没有吃到赈灾的粮,那就是有奸人作祟,本王到了此地,就是来为诸位谋公道的。”
“本王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但也想要看到诸君的诚意。”
刚刚来到城内的桓盛听到楚世昭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顿时心中一惊。
叛乱就是叛乱,不能因为百姓是饥饿叛乱,就能说他们是无罪的,楚世昭这番话,这是在为叛军开脱。
但,也正是楚世昭的这番话,还有反抗余地的义军在挣扎的过程中,最终都放下了武器。
楚世昭立刻收编了这批义军,令桓盛立刻清查这些义军的户口,人口来源。
首要之事,是将首恶处死,否则的话,叛乱永无休止,张正隽和他那批教唆义军起事的信徒,被桓盛斩首示众。
次要之事,是切实解决叛乱的起因,楚世昭先前说过要彻查赈灾不及时的问题,这是给这一场百姓起义的源头买单。
为君者,要使人信服,尤其是楚世昭说了这样的事情,那他就一定要做,哪怕是做给别人看。
朝廷到底赈灾没赈灾。
这件事情,是真赈灾了,永晋帝用内帑的银子拨下的款,而楚世昭查了查账目,发现永晋帝拨了款,但是地方上没有收到。
也就是说,赈灾的银子在长安就不见了,路上运过来的赈灾粮,全部都是陈仓而烂的臭米,其中还混了沙子,根本吃不得,地方上的赈灾官员也是拿着往年囤积的粮食,一点点赈灾,但完全够不上饥饿的百姓所需。
真想追查下去,那要查到户部的头上去。
楚世昭只能先停止查案,满足这些灾民、流民百姓的日常所需,以免再度生变。
他向地方上的豪强士族征纳粮食,皆从官给。
以朝廷的名义,向这些豪强士族购买粮食,承诺到时候朝廷会给他们正常买粮的银两。
随后,楚世昭先拿出一部分粮食,满足灾民、流民三日内的正常吃食需求,继而提出‘以工代赈’的方略,将灾民、流民投入地方建设和生产力恢复的事业上。
毕竟这些粮食,都是通过楚世昭的兵马,官府的‘公信力’买到的,楚世昭也不可能说不将这些粮食还回去,所以灾民、流民的生产对于楚世昭来说,是保持生产守恒的。
不然,就是朝廷单方面在输血。
张正隽叛乱的地方,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粮价问题,百姓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办法生存,一个就是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百姓其实种地也是给豪强大族种地,生产力难以有效恢复。
给别人种地,被大族剥削,肯定是这些百姓不乐意的事情,不然也不会一应就和,尽起叛乱。
楚世昭向有粮的大族豪强买粮,以朝廷的名义,不论是地方的官员,还是地方上的商人,你敢对朝廷坐地起价吗?
你给楚世昭开一个超乎正常价格的粮价试试看。
粮食由官方来买,再以平价或者低价卖给百姓,甚至是赈灾受灾的百姓,那么吃食的问题,粮价过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楚世昭这么办,肯定是要吃到几下弹劾的。
但楚世昭无所谓啊,吃就吃了呗,大不了给他弄烦了,他也破罐子破摔。
大家都别活。
只要有掀桌的本事,什么事情摆不平。
失败是叛乱,那成功就是革命啊。
成王败寇的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楚世昭不是不能动手,是没有理由动手,有理由动手,这些人楚世昭根本没想让他们活的。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楚世昭治定叛乱,源头是谁,他也清楚,只是暂时没办法收拾他们。
所以在楚世昭还在帮着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人还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楚世昭也砸棋盘。
现在最懵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易名为王守义的王胥,主要是他从女儿的口中得知这个晋王不同寻常,可他没有想过不同寻常是这样一个不同寻常。
当时楚世昭许诺会照顾好起事的义军,切实解决问题,王守义以为是一句空谈。
这种事情可以做到,但是不好做。
帮这些造反的泥腿子找老爷的麻烦,实在是不正常,而且王守义的想法单纯是借助这一件事情,洗白自己的身份,就没有考虑别的。
没想到楚世昭他是真办啊。
而且那些造反的义军,愿意恢复生产的,都回到家乡种地去了,愿意留下来以工赈灾的,都在卖力地赶工,主要是大周王朝一般征召劳工,让他们做工,都是不给工酬,相当于义务劳动的。
楚世昭是先给粮,再让这些义军去工作。
在楚世昭这么讲道理的情况下,这些义军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还不干事。
本来还对朝廷颇有微词的人,在晋王到了以后,没有一个人对朝廷敢说什么坏话。
楚世昭也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段,他只是想知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神话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起事的百姓,先不用物理教化,先拿最实在的事实,楚世昭给得了,他也收得回来。
反正那些粮食,也不是楚世昭自己的,那是楚世昭冒着‘朝廷’的名义,薅过来,先给用上的。
等豪强大族追债的时候,楚世昭有的是办法拖,慢慢给也是给,而且不是朝廷给么?
而且楚世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周王朝之前对百姓过于苛刻,导致楚世昭现在没有对百姓太好,只是以最正常最正常的标准对待他们,百姓们就对楚世昭感恩戴德了。
本来打工就是要给人工钱,给人粮食的。
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是按照大周王朝的律法,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给朝廷修筑河道,修缮什么什么工程,这种劳役是无条件接受的。
所以楚世昭拿出工钱,让这些义军干活,不仅是有效利用了劳动力,他们甚至还很感谢楚世昭。
就这段时间楚世昭坐镇东南的功夫,他招编过来的义军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之众,这还是没有算上那些想要回家种地的义军。
而且,楚世昭为了安定那些离开的义军不要再度误入歧途,是每个人放行前,都给他们准备了安家费。
楚世昭起初没有发现氛围的变化,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调动这些义军组成的部队,甚至比调动自己的部队还要畅通无阻时,他意识到了财帛的力量。
可影响力更加深远的地方在于,楚世昭所做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宋珣所在的起事之地,这导致宋珣手下的很多义军也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要投效晋王,以赦免自己的有罪之身。
看到效果了以后,楚世昭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豪强大族再有能量,也没有楚世昭手中军队的能量大。
薅大族的米粮,养自己的军士。
他要看看是这些军士对他更忠诚,还是那些豪强大族对他更忠诚!
而楚世昭坐定东南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
诸多大臣坐立难安。
一个月的功夫,楚世昭就以一己之力在南方收编了如此众多的义军。
这晋王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啊?!
他莫非不知道他这是拥兵自重,自取灭亡之道?!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2957/412990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