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一心就藩的楚世昭,大周也想改稻为桑
出乎楚世昭预料的是。
大周王朝对于南方发生的叛乱似乎是有着延后性,不能说不在意,但完全是将其视作了一件熟视无睹的小事。
当这份战报传到长安来的时候,群臣几乎都没有将其记在心上,楚世昭起初还有些诧异,直到他发现大周王朝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场地方上的起义。
他顿时意识到了为什么大周王朝从来不在意这些起义之事了。
因为起义能成功了,才会记入史书。
没成功,就是哪年哪月谁在哪里起事,被平定。
在大周王朝的那些大臣看来,这伙起义军怎么都掀不起什么大浪,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放在心上。
唯独永晋帝对此颇为上心。
无他。
他亲身经历了鄱阳之战,很清楚在南方有一股起义军势力是在他驾崩以后慢慢做大的。
仅凭这一点,永晋帝就不能松懈心中的警惕。
而在永晋帝心中仍有一座翻不开的大山,那就是日益崛起,在朝中话语权渐渐厚重的世家大族。
王氏会得到永晋帝的重用,就是他们作为京兆名门,是第一个公开投靠永晋帝,并且真切地支持了永晋帝统治的大族。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周王朝额外的财政赋税,都是王氏帮忙替永晋帝收的。
王睿贞算是永晋帝另外开的小灶。
不过,永晋帝当然清楚王氏之所以这样拼命支持他,是为了从中牟利,所以楚世昭说出那番话后,永晋帝也没有想要针对楚世昭的意思。
从他这个四儿子的角度来看,王氏对他的威胁是真真切切的,别的不说,光是皇位之争,王氏就不可能同意其他非‘王氏血脉’的皇子继位。
楚世昭所说的威胁和顾虑,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思来想去,永晋帝在宫中特意召见了武德司指挥使郭谦。
朝中的群臣,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人脉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之间有所联络的,甚至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党。
郭谦在永晋帝这边,既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又是朝野上和大族不太亲近的孤臣,毕竟郭谦的出身,就不可能和那些大族之人玩到一块去。
当郭谦走进了永晋帝常用来办公的西苑时,一身道袍的永晋帝正拨弄着一盘围棋。
永晋帝没有抬头正视着被他唤来的郭谦,仍旧在棋盘上布局些什么,而郭谦也很沉得住气,只是在旁恭恭敬敬半身弓腰,等待着永晋帝的开口。
“来了?”永晋帝抬头一笑,然后又凝视着郭谦几秒钟的功夫,像是叙旧般开口说道:“你我相识也有三十余载了吧?”
郭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自幼与陛下相识,正是这份侥幸这才有了如今的差事,实为幸进。”
“若是没有陛下,微臣还不知在何处谋生呢。”
永晋帝又道:“朕听说你的儿子很是聪慧,精通弓马,有这么一回事吗?”
郭谦垂下脑袋道:“只是孩子之间的胡闹,一些大臣的奉承之话罢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也不知道是寒暄还是聊着家常,不多时永晋帝拉着郭谦的手道:“你啊,和朕太疏远了,不像当初。”
“君是君,臣为臣。”郭谦谨慎地答道:“如今陛下唤我入宫,自然是有正事,我又怎么能凭借过去的亲近而忘了臣子的本分。”
永晋帝的双眸盯着面前的郭谦道:“你认为秦王和晋王比,谁更胜之。”
这突然之间开口的话,打了郭谦一个措手不及,让郭谦顿时不敢像先前那样快问快答,陷入了久违的沉默。
秦王是东宫楚世煦的封号,晋王是皇四子楚世昭的封号。
从封号的寓意而言,秦地是天水到陇西关中一带,就是长安一带,晋指的是晋阳一带。
如果要就藩的话,楚世昭按照自身封号的规模和含义,应当就是就藩在晋阳这块地方的。
郭谦说句实话,他什么内容都能答,什么内容都能应,什么事情都能做,可是大周王朝宫廷的家事,他是一点都不想掺和。
古往今来的世子之争,就是一场腥风血雨,无论底下的大臣支持谁,事后都会被另外一方清算追责,除非你从一开始就选对了人。
像郭谦这样靠着关系,坐到这一层地位的人,其实已经吃过了一次从龙之功的机遇,可是他不敢赌自己还能从龙成功。
现在的郭谦更想要全身而退,能够安享晚年。
“东宫的秦王,出身名门世家,更是皇后的嫡子,有着无数大臣的言传身教,理应是最好的人选。”郭谦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顿。
“但是,晋王却是一个能办大事的人。”
这话说得倒是极有意思。
先是捧起秦王,再转折,看似谁都没有偏向,但是这么说话,其实是倾向于后者的。
主要是,楚世煦确实看不起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
尽管秦王楚世煦的名声很好,被诸多儒学经典的大臣教导,又对那些大臣极尽体贴,礼贤下士,甚至于经常拿着大臣劝诫的良言拿来告诫自己。
但是郭谦是个粗人,他知道秦王这些做法全是放屁,除了作秀就是作秀。
真正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他会去做实事,而不是像这样博取虚名。
“能办大事?”永晋帝陷入了思索之中,“从何看来。”
永晋帝能够清楚楚世昭是能办大事的人,主要原因还是那一次如烂柯一梦般的遭遇。
可是郭谦又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要听听缘由。
“不论治安疏。”永晋帝又特别补了一句,因为在永晋帝看来,楚世昭进谏的治安疏,更多的是对朝廷的批判,其实也没能改变大周王朝的政局。
虽然楚世昭有心想要靠治安疏改变风气,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治安疏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晋王在长安四处巡逻,惩处了不少为恶之人。”郭谦立刻说道:“以往那些嚣张的大族之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头了。”
在维护治安方面,郭谦有很多话想要说。
永晋帝给他的职务之中,其中可以说是实际权力的,就是郭谦可以在长安抓捕那些‘破坏治安’的人。
武德司的主要职能,除了拱卫皇城,保护皇帝,就是维系长安之地的治安。
但是,这个位置并不好做,郭谦这些年早就想要隐退了。
就长安那些官宦子弟,他敢抓吗?
更多的时候,郭谦是敢怒不敢言,每次拿下人以后,都要低声下气地劝说对方,而其实很多人都不卖郭谦一个面子。
秦王和那些官宦子弟走得近,自然看不起郭谦这样的泥腿子。
这样一想,晋王对待他郭谦谦卑有加,而且嫉恶如仇,对付那些官宦子弟不留面子,有罪则罚,比起郭谦有时候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态度,晋王确实刚正不阿,不是那种媚上欺下之徒。
虽然对秦王有一些反感的地方,但是郭谦夸奖晋王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讨厌秦王,便去抬高晋王,而是晋王在某些地方做出来的事情,是他很是欣赏的地方。
永晋帝倒是不意外郭谦对楚世昭的亲和,毕竟大周王朝门第之见日益见长,大族之间的通婚就可见一斑,很多京兆名门的千金是只嫁同为名门的大族之后。
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往往都是被排斥的一方,而永晋帝此番追问,也是在观察、考量其他人对晋王楚世昭的看法。
因为永晋帝越去关注楚世昭,就越能发现在楚世昭身上不同于寻常之人的特点。
楚世昭无欲无求,既不求财,也不好女色,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对权力的渴望,几次三番都提出自己想要就藩的态度。
而就藩跟主动放弃皇位是没有区别的。
提一次也就算了,每一次都提出想要就藩的念头,这说明了楚世昭并不怕他这个父皇心一横,立刻让他就藩的事情。
他是真的很想出逃长安。
这也让永晋帝越来越难以捉摸楚世昭的真实意图,纵观这些日子楚世昭所做的事情,你最多也只能说他喜好名声。
可是楚世昭又不是单纯的喜好名声,他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该是他亲王做的事情其实也做了。
难道楚世昭果真是一心为国,只为社稷之事吗?
想到这里,永晋帝皱了皱眉头,将话题岔开,皇位交替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他找郭谦谈心,也只是想从其他人的眼界里,看看他这些儿子到底谁可堪一用。
得到的结果,和永晋帝心里想的一样。
永晋帝叹了一口气道:“不过是一个好名的小子罢了。”
说着,永晋帝又拿了一个折子出来道:“这些日子国库亏空的厉害,那王睿贞的家产全部充公,也不过是缓了一口,如今东南又有起义,有人替朕出了一个主意,想要改稻为桑,为国家创收,你怎么看。”
郭谦微微一怔。
改稻为桑的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就是让农民将稻田改成桑田,种植桑树以增加收益。
因为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并没有种桑树的收益大。
而且种植桑树,就可以培养蚕丝,由此就能做成丝绸,在大周王朝,丝绸又是奢侈品,价值极高。
初听下来,这倒是一个创收的好政策。
“臣以为,可行。”郭谦本就不是文臣,这改稻为桑的政策,一听就是朝中的贤臣所说的,他没有什么本事和眼见,但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能够给国家补充亏空。
“出这道政策的人是京兆杜氏。”永晋帝继续道,“他们祖上是大周王朝的贤臣啊,连着三代都出了名相,治理朝政,使得我大周有了一代盛世。”
京兆杜氏在长安的名声极好。
如果说韦氏在长安是气焰最为嚣张的门阀大族,王氏是最得势的高雅名门,杜氏就是整个长安底蕴最深,却也是最低调的名门,他们兢兢业业,直到现在,杜氏在朝中都有一批出仕为官的大臣。
自开国至今,都有不错的朝堂地位。
以至于郭谦一听是杜氏出的政策,就更加支持了,“杜氏向来沉稳,而且颇有远虑,他们敢提出这样的策略,应当是有利于社稷的。”
“但是.”永晋帝沉吟道:“老四听说了改稻为桑的政策,立刻上疏反驳。”
“其一是老四认为地方上的管理,朝堂无法涉足,即便我们下达了命令,百姓也不可能放弃种农田而去种桑树。”
“种桑树的确可以养蚕丝,做丝绸,可是对百姓来说,丝绸的生产跟他们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既拿不到银子,也没有粮食吃饭,所以他们不可能答应朝堂去种桑树。”
“其二是这样的政策一旦推行,朝堂未必能及时管得上地方,容易让那些地主抢夺底下农民的土地,这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现在南方有起义军起来,想要推行这样的政策就更加困难了。”
听到这里,郭谦又道:“可是国库的亏空,总要补救,面对这些问题,陛下不可因为有难以处置的地方就放弃,不然凡事遇到困难就要放一放,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
郭谦早就听出了永晋帝心中的意动,但是因为楚世昭的进谏,又开始犹豫,而判断出永晋帝真实想法的郭谦,自然是继续推动永晋帝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他都是这样走来的,也清楚,只有支持永晋帝真正的心意,他的地位才能长久。
“地方上有意见,不能治理,那就让能压得住地方上的人去治理,在南方有叛乱,那就让能压得住叛乱的人去镇压。”郭谦又道:“臣以为兵部侍郎桓盛颇有才能。”
“他是凉州人,自幼了解军务之事,亦有治政之才,由他推行改稻为桑,再遣他平定那盐商的叛乱,不是一举两得吗?”
永晋帝本就头疼叛乱之事,想要调遣手下的大臣前去平叛,但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如今改稻为桑的政策放在台面,正逢南方叛乱之事,这就很需要一个既懂得内政又能平定叛乱的大臣前往南方。
桓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很多事情都办得妥当,这让永晋帝顿时意动了起来。
他注视着眼前的郭谦。
在沉吟片刻后,永晋帝仿佛是下了什么决心一般开口道:“那就让桓盛入宫一趟,朕要同他好好谈谈这些紧要的政务。”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2957/405711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
大周王朝对于南方发生的叛乱似乎是有着延后性,不能说不在意,但完全是将其视作了一件熟视无睹的小事。
当这份战报传到长安来的时候,群臣几乎都没有将其记在心上,楚世昭起初还有些诧异,直到他发现大周王朝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场地方上的起义。
他顿时意识到了为什么大周王朝从来不在意这些起义之事了。
因为起义能成功了,才会记入史书。
没成功,就是哪年哪月谁在哪里起事,被平定。
在大周王朝的那些大臣看来,这伙起义军怎么都掀不起什么大浪,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放在心上。
唯独永晋帝对此颇为上心。
无他。
他亲身经历了鄱阳之战,很清楚在南方有一股起义军势力是在他驾崩以后慢慢做大的。
仅凭这一点,永晋帝就不能松懈心中的警惕。
而在永晋帝心中仍有一座翻不开的大山,那就是日益崛起,在朝中话语权渐渐厚重的世家大族。
王氏会得到永晋帝的重用,就是他们作为京兆名门,是第一个公开投靠永晋帝,并且真切地支持了永晋帝统治的大族。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么多年下来,大周王朝额外的财政赋税,都是王氏帮忙替永晋帝收的。
王睿贞算是永晋帝另外开的小灶。
不过,永晋帝当然清楚王氏之所以这样拼命支持他,是为了从中牟利,所以楚世昭说出那番话后,永晋帝也没有想要针对楚世昭的意思。
从他这个四儿子的角度来看,王氏对他的威胁是真真切切的,别的不说,光是皇位之争,王氏就不可能同意其他非‘王氏血脉’的皇子继位。
楚世昭所说的威胁和顾虑,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思来想去,永晋帝在宫中特意召见了武德司指挥使郭谦。
朝中的群臣,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人脉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之间有所联络的,甚至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党。
郭谦在永晋帝这边,既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又是朝野上和大族不太亲近的孤臣,毕竟郭谦的出身,就不可能和那些大族之人玩到一块去。
当郭谦走进了永晋帝常用来办公的西苑时,一身道袍的永晋帝正拨弄着一盘围棋。
永晋帝没有抬头正视着被他唤来的郭谦,仍旧在棋盘上布局些什么,而郭谦也很沉得住气,只是在旁恭恭敬敬半身弓腰,等待着永晋帝的开口。
“来了?”永晋帝抬头一笑,然后又凝视着郭谦几秒钟的功夫,像是叙旧般开口说道:“你我相识也有三十余载了吧?”
郭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微臣自幼与陛下相识,正是这份侥幸这才有了如今的差事,实为幸进。”
“若是没有陛下,微臣还不知在何处谋生呢。”
永晋帝又道:“朕听说你的儿子很是聪慧,精通弓马,有这么一回事吗?”
郭谦垂下脑袋道:“只是孩子之间的胡闹,一些大臣的奉承之话罢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也不知道是寒暄还是聊着家常,不多时永晋帝拉着郭谦的手道:“你啊,和朕太疏远了,不像当初。”
“君是君,臣为臣。”郭谦谨慎地答道:“如今陛下唤我入宫,自然是有正事,我又怎么能凭借过去的亲近而忘了臣子的本分。”
永晋帝的双眸盯着面前的郭谦道:“你认为秦王和晋王比,谁更胜之。”
这突然之间开口的话,打了郭谦一个措手不及,让郭谦顿时不敢像先前那样快问快答,陷入了久违的沉默。
秦王是东宫楚世煦的封号,晋王是皇四子楚世昭的封号。
从封号的寓意而言,秦地是天水到陇西关中一带,就是长安一带,晋指的是晋阳一带。
如果要就藩的话,楚世昭按照自身封号的规模和含义,应当就是就藩在晋阳这块地方的。
郭谦说句实话,他什么内容都能答,什么内容都能应,什么事情都能做,可是大周王朝宫廷的家事,他是一点都不想掺和。
古往今来的世子之争,就是一场腥风血雨,无论底下的大臣支持谁,事后都会被另外一方清算追责,除非你从一开始就选对了人。
像郭谦这样靠着关系,坐到这一层地位的人,其实已经吃过了一次从龙之功的机遇,可是他不敢赌自己还能从龙成功。
现在的郭谦更想要全身而退,能够安享晚年。
“东宫的秦王,出身名门世家,更是皇后的嫡子,有着无数大臣的言传身教,理应是最好的人选。”郭谦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了顿。
“但是,晋王却是一个能办大事的人。”
这话说得倒是极有意思。
先是捧起秦王,再转折,看似谁都没有偏向,但是这么说话,其实是倾向于后者的。
主要是,楚世煦确实看不起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
尽管秦王楚世煦的名声很好,被诸多儒学经典的大臣教导,又对那些大臣极尽体贴,礼贤下士,甚至于经常拿着大臣劝诫的良言拿来告诫自己。
但是郭谦是个粗人,他知道秦王这些做法全是放屁,除了作秀就是作秀。
真正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他会去做实事,而不是像这样博取虚名。
“能办大事?”永晋帝陷入了思索之中,“从何看来。”
永晋帝能够清楚楚世昭是能办大事的人,主要原因还是那一次如烂柯一梦般的遭遇。
可是郭谦又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要听听缘由。
“不论治安疏。”永晋帝又特别补了一句,因为在永晋帝看来,楚世昭进谏的治安疏,更多的是对朝廷的批判,其实也没能改变大周王朝的政局。
虽然楚世昭有心想要靠治安疏改变风气,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论,治安疏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晋王在长安四处巡逻,惩处了不少为恶之人。”郭谦立刻说道:“以往那些嚣张的大族之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冒头了。”
在维护治安方面,郭谦有很多话想要说。
永晋帝给他的职务之中,其中可以说是实际权力的,就是郭谦可以在长安抓捕那些‘破坏治安’的人。
武德司的主要职能,除了拱卫皇城,保护皇帝,就是维系长安之地的治安。
但是,这个位置并不好做,郭谦这些年早就想要隐退了。
就长安那些官宦子弟,他敢抓吗?
更多的时候,郭谦是敢怒不敢言,每次拿下人以后,都要低声下气地劝说对方,而其实很多人都不卖郭谦一个面子。
秦王和那些官宦子弟走得近,自然看不起郭谦这样的泥腿子。
这样一想,晋王对待他郭谦谦卑有加,而且嫉恶如仇,对付那些官宦子弟不留面子,有罪则罚,比起郭谦有时候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态度,晋王确实刚正不阿,不是那种媚上欺下之徒。
虽然对秦王有一些反感的地方,但是郭谦夸奖晋王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讨厌秦王,便去抬高晋王,而是晋王在某些地方做出来的事情,是他很是欣赏的地方。
永晋帝倒是不意外郭谦对楚世昭的亲和,毕竟大周王朝门第之见日益见长,大族之间的通婚就可见一斑,很多京兆名门的千金是只嫁同为名门的大族之后。
像郭谦这样出身的大臣,往往都是被排斥的一方,而永晋帝此番追问,也是在观察、考量其他人对晋王楚世昭的看法。
因为永晋帝越去关注楚世昭,就越能发现在楚世昭身上不同于寻常之人的特点。
楚世昭无欲无求,既不求财,也不好女色,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对权力的渴望,几次三番都提出自己想要就藩的态度。
而就藩跟主动放弃皇位是没有区别的。
提一次也就算了,每一次都提出想要就藩的念头,这说明了楚世昭并不怕他这个父皇心一横,立刻让他就藩的事情。
他是真的很想出逃长安。
这也让永晋帝越来越难以捉摸楚世昭的真实意图,纵观这些日子楚世昭所做的事情,你最多也只能说他喜好名声。
可是楚世昭又不是单纯的喜好名声,他该做的事情做了,不该是他亲王做的事情其实也做了。
难道楚世昭果真是一心为国,只为社稷之事吗?
想到这里,永晋帝皱了皱眉头,将话题岔开,皇位交替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他找郭谦谈心,也只是想从其他人的眼界里,看看他这些儿子到底谁可堪一用。
得到的结果,和永晋帝心里想的一样。
永晋帝叹了一口气道:“不过是一个好名的小子罢了。”
说着,永晋帝又拿了一个折子出来道:“这些日子国库亏空的厉害,那王睿贞的家产全部充公,也不过是缓了一口,如今东南又有起义,有人替朕出了一个主意,想要改稻为桑,为国家创收,你怎么看。”
郭谦微微一怔。
改稻为桑的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就是让农民将稻田改成桑田,种植桑树以增加收益。
因为土地上种粮食的收益,并没有种桑树的收益大。
而且种植桑树,就可以培养蚕丝,由此就能做成丝绸,在大周王朝,丝绸又是奢侈品,价值极高。
初听下来,这倒是一个创收的好政策。
“臣以为,可行。”郭谦本就不是文臣,这改稻为桑的政策,一听就是朝中的贤臣所说的,他没有什么本事和眼见,但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能够给国家补充亏空。
“出这道政策的人是京兆杜氏。”永晋帝继续道,“他们祖上是大周王朝的贤臣啊,连着三代都出了名相,治理朝政,使得我大周有了一代盛世。”
京兆杜氏在长安的名声极好。
如果说韦氏在长安是气焰最为嚣张的门阀大族,王氏是最得势的高雅名门,杜氏就是整个长安底蕴最深,却也是最低调的名门,他们兢兢业业,直到现在,杜氏在朝中都有一批出仕为官的大臣。
自开国至今,都有不错的朝堂地位。
以至于郭谦一听是杜氏出的政策,就更加支持了,“杜氏向来沉稳,而且颇有远虑,他们敢提出这样的策略,应当是有利于社稷的。”
“但是.”永晋帝沉吟道:“老四听说了改稻为桑的政策,立刻上疏反驳。”
“其一是老四认为地方上的管理,朝堂无法涉足,即便我们下达了命令,百姓也不可能放弃种农田而去种桑树。”
“种桑树的确可以养蚕丝,做丝绸,可是对百姓来说,丝绸的生产跟他们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既拿不到银子,也没有粮食吃饭,所以他们不可能答应朝堂去种桑树。”
“其二是这样的政策一旦推行,朝堂未必能及时管得上地方,容易让那些地主抢夺底下农民的土地,这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现在南方有起义军起来,想要推行这样的政策就更加困难了。”
听到这里,郭谦又道:“可是国库的亏空,总要补救,面对这些问题,陛下不可因为有难以处置的地方就放弃,不然凡事遇到困难就要放一放,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
郭谦早就听出了永晋帝心中的意动,但是因为楚世昭的进谏,又开始犹豫,而判断出永晋帝真实想法的郭谦,自然是继续推动永晋帝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他都是这样走来的,也清楚,只有支持永晋帝真正的心意,他的地位才能长久。
“地方上有意见,不能治理,那就让能压得住地方上的人去治理,在南方有叛乱,那就让能压得住叛乱的人去镇压。”郭谦又道:“臣以为兵部侍郎桓盛颇有才能。”
“他是凉州人,自幼了解军务之事,亦有治政之才,由他推行改稻为桑,再遣他平定那盐商的叛乱,不是一举两得吗?”
永晋帝本就头疼叛乱之事,想要调遣手下的大臣前去平叛,但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如今改稻为桑的政策放在台面,正逢南方叛乱之事,这就很需要一个既懂得内政又能平定叛乱的大臣前往南方。
桓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很多事情都办得妥当,这让永晋帝顿时意动了起来。
他注视着眼前的郭谦。
在沉吟片刻后,永晋帝仿佛是下了什么决心一般开口道:“那就让桓盛入宫一趟,朕要同他好好谈谈这些紧要的政务。”
http://www.xijuexuelu.com/yt102957/405711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ijuexuelu.com。袭爵血路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ijuexuelu.com